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健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的应用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课堂教学已密不可分。文章通过阐述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促进性作用,指出信息技术对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启发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终身发展;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5-0059-0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巨大变革,对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化学教学,对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整理、优化组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素相互协同、相互融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一个要素用于建构一种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导课环节中的启发性,使移动的智慧与智能环境走进课堂
   导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因。传统的导课环节往往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艺术设计导课的形式,导课的形式主要通过语言艺术、实物设计等展开,对教师的教育功底要求颇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教学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平台,使导课环节更能发挥它的启发性、激趣性、针对性作用,使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学习兴趣,更易于增强探究欲望。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的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些有趣的实验视频,如“烧不坏的手帕”“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等,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播放“化学工业的成果”“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短片,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直观感受到“化学非常有用”“化学非常有趣”,从而产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再如,介绍“温室效应”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南极的“冰山融化”“洋流改变”“恶劣气候”等视频短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树立“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理念。可以说,无论选择哪一种导课形式,信息技术都会有合适的途径来帮助教师体现导课设计的激趣、启发、简洁的特性,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讲授环节中的形象性、直观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课堂
   很多化学知识涉及微观层面,具有抽象性。同时,很多课堂演示实验因时间、空间限制,现象并不直观,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让学生掌握这些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此,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声、像、动画等形式对上述内容加以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具体化”
   在化学的微观世界里,有许多无法想象的微观运动现象和变化规律。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把微观粒子的运动演绎为宏观的实物动画。例如,介绍“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原子”时,播放视频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还让学生了解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再如,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为什么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感觉比较抽象,此时教师通过播放“水分解”的Flash动画,能让学生一目了然,迅速理解。又如,教师在讲解复分解反应时,用Flash动画演示Na2CO3 和Ca(OH)2反应时离子结合情况,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发生的条件。
   2.演示实验“直观化”,危险实验“虚拟化”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错过对重要实验现象的观察。另外,由于教室条件限制,部分演示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此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演示实验拍摄成视频,通过电脑直接播放,对重要现象或瞬间现象可以反复播放以及停顿或慢放,甚至可用U盘复制到学生自己的多媒体设备上观看,从而提高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有些演示实验存在一定的危害或危险,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对环境有污染。稀释浓硫酸为什么不能用“水入酸”,在利用气体吸收装置时为什么有些气体吸收的时候,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以下,有些为什么又必须插在液面以下。对于这类实验,教师可在实验室做好安全防护的条件下拍摄视频,也可用三维动画模拟操作,使危险实验“虚拟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應用灵活、高效,在新课讲授中,既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可以促进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使教学环节更流畅,学习气氛更融洽,教学收益更明显。
   三、课堂小结环节中的概括性、系统性,增强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在一堂好课里,精彩的课堂小结是必不可少的。课虽终,意犹存。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可以巩固知识,强化兴趣,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它可以是学生小组讨论后的知识梗概,是学生个性智慧的展示,也可以是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的一个知识框架,将课堂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化简去繁。思维导图教学软件的应用,使课堂小结有了一种更全面、更深刻、更美观的表达。思维导图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且能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层分解知识点,使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教师通过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尤其在单元知识复习方面,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课堂小结总结性更强,思路更清晰,层次更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增强学生数据意识。
   四、课堂练习环节中更具有层次性,实现了师生间的精准互动
   教师在课堂引入时或在课堂讲解中都要板书,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有些本来书上有,但随便说说又不行,有些是教师归纳的,更不能口头说说。用计算机辅助板书,比在黑板上写要快得多,课堂也显得更紧凑。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如能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配平步骤等等,在结合实例的时候都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呈现。某些名词术语的定义内容较多,又非常重要,不得不板书的均可以采用这个方法。用多媒体呈现随堂练习就是把与该节知识相关的习题用PPT或Word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果教师仅仅口述题目,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把握住信息,如果把习题抄在黑板上,学生看题目的时间远远少于教师抄题时间,也属于做了一点“无用功”,所以用PPT或Word的形式直接展现,既能够尽量多地给学生传达信息,又节省了时间。表面上看,针对某一次随堂练习好像节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累积起来,不容小视,教师可以把这部分时间用于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向高端发展的不二选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解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交互、教学评价等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若干问题,这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勇于创新,善于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大见成效。
  
  参考文献:
  [1]赵永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学化学,2016(11).
  [2]吴丽娟,基于平板新型化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化学,2017(01).
  [3]严娟,“微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2016(10).
  [4]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柳玉英,王粤博,王平,刘青,蔺红桃.信息环境下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1).
  [6]任忠堂.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甘肃教育,201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9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