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玲琪 胡明 许莉 徐焱

  摘  要 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素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力量。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基于“互联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1-0074-03
  1 前言
  在“2013年全民读书周”活动上,教育部指出,继续教育系统承担国民学历教育补偿任务越来越弱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是未来改革发展的主方向。可见,非学历继续教育不再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作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全民综合素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及构建学习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2 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  发达国家大都十分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其管理模式对研究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管理者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政府极其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国家财政扶持为主,企业赞助为辅,保障非学历继续教育向所有国民普及;日本许多国立大学派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讲座,为人民提供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和服务[1]。
  2)注重需求分析,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英国牛津大学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师资源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澳大利亚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为政府、企业和一些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3)坚持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美国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特色,采取分散自主的管理模式,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开展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可以充分发挥各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来自各个院系优质的师资队伍也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1]。
  4)重视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国外一些高校极其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注重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将外部激励因素与内部激励因素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国内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现状  国内自1998年正式提出非学历教育这一概念以来,众多学者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展开了研究和思考,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目前,我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即相对集中式管理体制、集中式管理体制和分散式管理体制。
  2)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研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诸多学者研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行模式,如谢蓓提出的品牌战略发展模式[2],认为可以通过打造品牌项目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专家提出特色化战略发展模式、多元合作的发展模式、学历与非学历融合发展模式等。
  3)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很多学者提出需要改变传统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模式,创新培训模式,提供菜单式或定制式服务,满足学习者需求。如学者张梅林在《电大系统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运行模式——以四川电大系统为例》一文中提出要创新非学历培训模式,完善咨询、定制服务培训模式[3]。
  3 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理念有偏差,体制机制不健全  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市场性和实践性。当下,一些高校或是开放大学的管理者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闭门办学,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缺乏系统性,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不断革新、教育技术和教育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管理者应对互联网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予以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的教育形式,创新非学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进行有效管理?等等。
  竞争意识薄弱,培训模式陈旧  笔者在前文中已提到非学历继续教育区别于传统学历教育,其市场性和实践性强,然而有些高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缺少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调研,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在选择培训模式、拟定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培训方案等方面采用学历教育原有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突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优势与特色。而对于一些开放大学而言,本可以践行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培训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培训管理和服务,但由于竞争意识薄弱、缺乏前瞻性等种种原因,未完全发挥自身优势,不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创新。
  培训内容单一,偏离市场需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大力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项目较为丰富,包括企业职业发展培训、证书类培训、考研輔导培训、社区工作培训等。根据学者针对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仍有22%的高校表示自己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发能力较弱,不足以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求。”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和多样化的培训资源是该培训模式吸引众多学习者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或是开放大学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没有瞄准市场动向,没有遵循市场需求,没有拓展培训渠道,没有发挥自身优势,没有创新培训项目,导致培训内容脱离本校的特色学科或特色专业,培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评价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位  由于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存在认识偏差,忽略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市场性特征,导致非学历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继续沿用学历教育的激励制度,尚未根据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征引入市场需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匹配的激励制度。正确的激励机制能有效提高人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而这种传统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主人翁的作用,不能激发其管理的积极性。为此,应充分重视和引进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内部动力,促使他们在管理中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管理,激发他们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打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
  4 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策略研究
  更新管理理念,坚持需求导向  随着互联网2.0的全面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呈现出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为此,管理者应更新管理理念,坚持需求导向。
  1)突破继续教育传统管理模式,转变办学观念,凸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市场化特征,坚持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教学目标明确、市场竞争力强的培训内容,形成品牌项目。
  2)坚持以学习者需求为导向。基于“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通过订单式、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模式  目前,我国的三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办学目的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如对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教育对象较广,可以选择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如继续教育学院可负责申请培训资格和宣传培训品牌形象,实施项目负责制,任命项目负责人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策划、市场运行、培训过程管理和监督等工作。这种项目驱动型创新管理模式契合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化的特征,有利于提升培训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注重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  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必须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1)合理规划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精品项目,形成品牌效应。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需求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培训项目、策劃课程内容,开发出合适的培训产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可以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客观和公平的评估,反馈培训效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学质量,赢取行业的认可。
  注重评价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因素是指可以提升人们参与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因素。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科学合理的激励因素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区别于学历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若继续沿用原有的学历教育评估体系,不能充分调动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积极性。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应注重评价管理,建立与市场化发展和需求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可将教学质量、品牌特色、课程优势、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作为考核和评估管理者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如加强薪酬管理,完善内部激励因素,建立重实绩和重贡献的激励制度,注重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职业生涯的激励等,调动教育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5 结语
  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人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力量。管理者要正视当下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转变和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以质量为目标,注重品牌建设、重视评价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机制保障,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斌,吴云汉,易平贵,等.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4):10-17.
  [2]谢蓓.新常态下高等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品牌化战略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186-188.
  [3]张梅琳,邓小华,谢立.电大系统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运行模式:以四川电大系统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1-115.
  [4]李本友.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者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6(15):59-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