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合作课堂中合理安排教学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琴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合作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并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合作课堂,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一起完成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还有学生自助分工的能力。针对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数学合作;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显著。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合作教学为这些教学难点提供了好的解决方式。
   一、教师合作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参与与配合,提高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教师之间加强互动,形成团队意识才能够激发团队的力量,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进行课程商讨,能够更好地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1.集体备课的形式与要求
   备课,需要教师集中一起讨论,选出一名教师作为主要备课人进行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大家都可以提出教学思路,提出在课堂上授课时遇到的问题,也需要收集反馈的意见进行沟通,最后达成共识。在进行集体备课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要求,备课人需要统一大家的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重难点,统一分配教学任务和进度,统一设置作业和测试。
   2.集体备课的优势
   (1)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的时候,很多教师缺少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难够将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但是集体备课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2)集体备课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能够优化教学工作,让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3)能够促进学校营造提高教学水平的氛围。集体备课能够让大家一起探讨比较感兴趣的课题能够集合更多教师的想法,通过这种智慧的交流得到理性的升华,也能够培养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教师的集体荣誉感。
   二、学生小组合作能够打造高效的课堂
   1.合作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学生会觉得数学很枯燥,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需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利用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及交流展示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疲劳感,也能够更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2.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采用智慧教学的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很多教学中存在的难点与重点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透彻,教师的讲课方式也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因此,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已经明白的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讲给那些有疑问的同学。学生之间的理解思维是更好沟通的。
   3.合作探究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方面,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讲课方式,理解教师的思维,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已经讲过了,不代表学生已经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一遍不如学生自己学一遍,学一遍不如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之间进行争辩、讨论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提高课堂上的效率,提高效率之后便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学得更快,学得更多。
   4.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下,数学教学需要引用更多的实践案例,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利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不光要教授学生的理論课程,还要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实际。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彼此的生活,也能够探讨一些生活中自己的经历,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
   三、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地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这种模式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对数学不再厌烦,也更有耐心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钱珮玲.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