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伟如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充分说明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每个语文教师来说意义重大。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文本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获取信息的途径,开阔视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广阔的世界里尽情翱翔,汲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它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图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课外阅读精彩纷呈,生动活泼,开辟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传统阅读不合时宜
传统的课外阅读方式单一,以文字阅读为主,苍白、僵化的文字很难激起小学生的阅读欲望,特别是对一些名著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少,对于名著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很难理解,出现“读不懂”的状况,慢慢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即使阅读也是被迫阅读,缺乏主动阅读的意识。其次是阅读评价的单一,传统的课外阅读一般是教师推荐、指导,学生阅读,写阅读笔记,教师评价反馈,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能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使得其课外阅读效率不高。
(二)阅读兴趣不高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45%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看电视、玩游戏,40%的学生选择玩,只有15%的学生选择课余时间阅读,而在选择读书的人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阅读文学故事,更多的学生阅读科幻类,相比之下,科幻类、动画类、漫画类的阅读书籍更受小学生的青睐。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明显的自主性,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网络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意义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持续革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出良好的转变,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145万字的阅读量切实落实到位。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数量不够、阅读能力不强的现象比较普遍,亟须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一现状。互联网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课外阅读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途径。并且这种形象直观的阅读方式架起了学生与阅读书籍的桥梁,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加深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把网络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还彰显时代特色,对阅读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探究
(一)课外阅读活动的设计、组织
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新的、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阅读方式呼之欲出,即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方式逐渐被推崇。它的引进,不仅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还让学生爱上阅读,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1.光影阅读
所谓的光影阅读是以经典电影为媒介,将学生的直观思维与阅读的抽象性融合起来的一种阅读方式,将单一、静止的文字立体化、多元化,触及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打造直抵心灵的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阅读场景中体验阅读的乐趣,重温经典魅力,感悟经典价值。促使学生产生再次阅读的冲动和欲望。
例如,学生在阅读《城南旧事》时,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老北京城的生活习俗以及造成书中人物悲惨结局时代因素的探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道鸿沟。学生很容易因为读不懂失去阅读的兴趣,或者在阅读中只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使得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效果不高。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光影阅读”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城南旧事》的电影,让学生在动感的电影中联想读过的文字,让人物鲜活起来、逼真起来,并且透过表象捕捉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光影阅读,帮助学生疏通思路,再次阅读时,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阅读效果也随之提升。
此外,半文言文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内容,且都是一些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本身就枯燥难懂,再加上一些文言文词语,学生更是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读。此时光影阅读就成为沟通名著和学生的桥梁,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影视剧,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字就能有效理解,枯燥的内容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阅读也像看电影一样变得有滋有味。
光影阅读以“光影”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阅读,实现以“光”促“读”的目的。
2.有声阅读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丰富学生的阅读渠道,把文字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输入学生的脑海,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产生有效的记忆。除了光影阅读外,有声阅读也是互联网与课外阅读结合的一种形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听话也是阅读,不过是读的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听中提高阅读能力。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纸质的阅读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诸多不便,如我们知道低年級的学生识字数量有限,纸质阅读学生会遇到生字的困惑,虽然一些课外阅读也附有拼音,但很难把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因此,“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纸质阅读的很多障碍,而且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阅读带入其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阅读的直观体验。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下载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声读物,如《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等。适时为学生播放,让他们在美妙的声音中感受一串串跳动的文字,感受文字鲜活的生命力,品味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实现以“听”促“读”的目的。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把这一阅读方式普及到家庭教育中,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家长每天晚上为孩子播放一些有声阅读的资料,让孩子在听故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浮躁的心回归宁静,让思绪随着听读飞向遥远的地方。有关研究表明,很多时候声波传入大脑的记忆比眼睛看到得更快、更牢固,由此可见,听书有时候比看书效果要更好。
3.语音朗读
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情绪广泛调动起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朗读水平。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朗读”的方式实现以“读”促“阅”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学生的无声阅读变为有声的阅读,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阅读边联想,在有声阅读中加深理解,渗透情感,提高语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语音朗读,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律,用声的力量增强原作力量。教师可以结合智慧阅读平台进行语音朗读,学生可以从智慧平台添加书目进行语音朗读,并把阅读内容和读后感上传,教师可以进入平台检查,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提高朗读水平。这种阅读的方式还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由于古诗词内容少,感情强烈,而语音朗读正是富有感情朗读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唐诗、宋词通过语音朗读的方式读出来,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互联网时代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新媒体背景下教师的评价要富有时代特点,形式多样,能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评价机制。
如针对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为了把课外阅读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保持至少30分钟的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阅读打卡”功能,对学生在校外的阅读活动进行远程监督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App教师端每月定期发布一个主题阅读任务,如3月份的科普科幻主题阅读任务已发至学生App端,老师可以进入【主题阅读任务】查看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及时进行主题阅读指导,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主题阅读。并督促阅读缓慢的学生,保持阅读的可持续性。
教师还可以每周一定期查看上一周班级学生的阅读情况,可直接进入系统导出周报文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通过这一评价机制,倡导学生持续完成APP阅读记录,保证每天30分钟、每周4天的阅读时间,在教师的跟踪评价和监督中,形成个人成长阅读档案,留下阅读痕迹。
总之,“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出别样的阅读世界,相对于纸质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让单一、枯燥的阅读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课外阅读的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已成为诸多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辟课外阅读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康小江,冉兰英,刘志鹏,等.“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范式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
[2]张生,陈丹,程姝,等.“互联网+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华西小学思维发展型语文课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5).
[3]鄭小琴.重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浅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2014(5).
[4]康凯,海波,邓凡,等.“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协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1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