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形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伟政

   摘 要:小学阶段,数学概念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难点,而众所周知,数学概念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解难度大,进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通过走访发现,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模式。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数学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而为深化数学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数形结合方法;小学数学;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深奥数学知识的基础,由于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导致数学概念教学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就是形象思维,而数形结合方法能够实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为进一步深化数学概念奠定基础。数学概念教学大致可以分为感知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概念以及深化数学概念这三个阶段,其中“形成数学概念”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究了数形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性地提出了形成数学概念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抽象概念——以形助数,深层理解因数、倍数概念
   相比较而言,“形”具有直观、生动的特征,而“数”具有抽象、枯燥的特征,所以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可以尝试借助图形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讨,体会到概念的抽象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形成的深层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数学概念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倍数与因数”课堂上,笔者并未直接“讲”概念,更未曾要求死记硬背概念,而是借助图例进行教学。图示:出示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引出“3×4=12”“2×6=12”“1×12=12”乘法算式, 以“2×6=12”为例示范引述三个数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让学生自主叙述另外2个算式中的因数与倍数,同时指出因数与倍数不包括“0”。可以借助“字母”进行表达;最后,学生给出的通式为:a×b=c(a,b,c皆为自然数,且a>1,b>1,c>1),并指出:a,b都是c的因数,而c即是a的倍数,也是b的倍数。通过举一反三出示3、5、9、10、18,让学生找出存在因数与倍数关系的数,达到内化知识、深层理解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教学目标。
   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
   二、内化概念——以形助数,透彻理解“倍数不能取0”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概念学习的目标已经不再是认知,而是要内化概念,也就是说能够运用概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實际问题,进而促使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旧未曾认识到“内化概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甚至根本未寻求到“内化概念”有效的方法。小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就是形象思维,所以在内化概念时,也可以采用“数形结合方法”,实现数学概念的内化,然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数学结合方法,而不能够盲目运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在学习“倍数不能为0”时,班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为此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让学生回顾下“圆点图”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层层深入的进行分析;其次,通过2~3分钟,部分学生说a,b,c都是自然数,但是a≠0、b≠0且c≠0,因为“圆点图”中的行数、每行圆点数以及总数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a,b,c都不能为“0”;然后,笔者让学生辨析下“倍”与“倍数”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生生讨论、教师点拨等方式,认识到:两者研究的都是“倍比”关系且都不能为“0”,但“倍”可以为不为“0”的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甚至可以是分数,而“倍数”是不能为“0”的自然数。
   结合“圆点图”进行层层深入的剖析,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又能够使学生规避“难”,进而轻轻松松的“学”,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倍数不能为0”,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完成内化,达到灵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境界。
   三、结语
   概念教学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性,导致了数学概念教学处于尴尬的境地。而通过数学结合方法,借助图形转化“数量”,能够将概念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兴趣,消除学生恐惧、消极等不良情绪,还能够加深概念留于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准确地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而促使学生轻松完成知识的内化。所以,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数学结合方法的可行性,且尊重学生的特性差异,进行探索与创新,构建具有班级特色的数学结合方法,降低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知识的难度,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桂晋梅.数·形转换,优势互补,化难为易: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18(23):38-39.
   [2]陈兴平.“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8(28):56-60.
   [3]邝美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8(15):39-40.
   作者简介:王伟政(1962.10—),男,汉族,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大专学历,一级教师,任教于安定区南鹰学校,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研究工作。
  编辑 李博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