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裴淑琴
摘 要:纵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其中,数学概念就是数学知识的“延伸点”和“生长点”。有效的概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质量。从概念引入、形成等方面详细说明如何实现有效的概念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引入策略;形成策略
众所周知,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等方面,采取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概念学习积极性,使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扎实地掌握数学概念,提升数学概念教学质量。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尚处在直观形象阶段,而数学概念是极具抽象性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诸多的困难。这就为教师组织数学概念教学带来了不小挑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从概念的引入入手,所谓“万事开头难”,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将数学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其需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环节,采取有效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自主探究。基于此,我在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开展中,会利用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方式,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限制,使学生在问题、情境等的引导下,对数学概念进行积极探究。
以“找质数”为例,本节课主要涉及了“质数”和“合数”这两个节本概念。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发挥问题导入的作用,结合这两个概念内涵,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数字都有自己相对应的因数宝宝,那么,每个数有几个对应的因数宝宝呢?我们能不能以所对应的因数宝宝的个数,将这些数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因数宝宝进行探究吧。在这样的导入下,学生会通过因数宝宝的说明,对“质数”和“合数”产生感性的认知,同时也会对“质数”和“因数”产生探究兴趣,以此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地投身到概念探究活動之中。
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实物情境:首先,我引导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把剪刀,接着,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剪切,再将其拼凑起来,看看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其他的图形?能不能利用所拼凑的图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如此情境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其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产生感性的认知,为其在新知教学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形成策略
新知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能否扎实地掌握数学概念,是由教师的新知教学决定的。就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内容来看,其大都是结论性的,具有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立足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想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其需要将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概念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其本质,从而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基于此,我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在概念对比中发现区别,从而自主地探究到概念本质。
以“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利用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2~12这些数字的所有因数。并将这些因数记录在表格中。之后则对表格中的因数进行观察,分析其各自有何特点。在这样的探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可以清晰地探究到“质数”和“因数”的特点,从而把握其本质,加深对所学概念内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在数学概念教学活动开展中,还立足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结合所要讲授的概念内容,向学生呈现了一些生活实例,以此引导其在生活实例的分析、体验中,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对其理解。以“约分”为例,我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分子和分母同除以不为零的数,分数大小不变的本质,为学生呈现了与之有关的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苹果等,以此使学生在生活问题解决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巩固策略
引导学生巩固所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基础的概念知识讲解之后,教师需要立足于此,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以此使学生在巩固中深刻地理解概念内涵。我在基础概念教学之后,往往采取习题演练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对比问题,以此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把握概念实质,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采取多样的方式,生动有趣地引入概念、多姿多彩地讲解概念,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对概念进行积极探究,从而在把握概念本质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概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256.
[2]顾利国,杨晓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7(25):76-79.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