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教学在《食品原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提高《食品原料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部分章节引入案例式教学,以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果表明,案例式教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食品原料的重要性,领悟到科学技术在促进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案例式;食品原料学;大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209-02
食品原料是决定食品品质的关键因素,食品原料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食品原料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熟悉食品原料的性状、成分和利用价值,掌握食品原料的品质、规格和鉴定,以及食品原料的加工处理及其可加工的主要产品,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满足人们的饮食消费需求[1]。然而,食品原料学内容庞杂,分类笼统,部分章节存在重复叙述等现象[2,3],学生普遍希望改革教学方法,将食品原料知识与作物种植、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及农业科技进行有机结合。为此,笔者选取食品原料学的部分章节进行课堂改革,现以李里特主编的《食品原料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第二章“粮谷原料”中的大豆为例进行案例式教学改革,希望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植入新进展、新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责任。
一、融历史知识于章节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讲述大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内容时,首先提及大豆原产于中国,然后将大豆栽培历史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具体内容如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大豆文字记载的国家。世界栽培的大豆,差不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引种的。约在两千年前,毗邻的朝鲜和日本首先从我国东北地区引入大豆。随后,印度尼西亚开始引种中国大豆,18世纪后期欧洲开始种植大豆。美国种植大豆最早为1804年,由东印度公司的一名海员将中国的大豆带到美国。南美洲在1882年从中国引种大豆。苏联在1899年分别从维也纳和我国东北引入大豆。20世纪初,大豆种植逐渐扩大到非洲。巴西与阿根廷在自然条件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两国分别位于南回归线的两侧,大部分地区的温度在16℃—24℃,有着全世界最肥沃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种植大豆的地区。1950年以前,中国的大豆产量稳居世界首位。通过此案例的讲述,学生意识到我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通过农业科技的对比,激发创新意识
大豆原产于中国,后来为何世界大豆的生产中心由亚洲转移至美洲?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大豆的种植及流通内容。教材中列出从1935年到2001年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状况,同时也列出从1970年到1997年中、日、美三国大豆消费量。很显然,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数据显然不能代表现在的发展状况。为此,直接列出案例:目前,全球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大豆单产及总产量显著提高,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大豆是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之一。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植物油和蛋白需求的刚性增长,全球大豆消费也保持稳健增长。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备优良性状的大豆的商业化种植,直接带动单产和种植面积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大豆产量的快速增长,并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我们作为大豆的原产国,难道就眼看着这种局面发生而袖手旁观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更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并左右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大学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群体,食品专业学生是未来引领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该案例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对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通过转基因技术知识的渗透,增强社会责任感
讲述大豆流通现状时,引入转基因大豆在世界范围的分布状况。案例如下:目前,世界大豆出口国主要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到2015年,转基因大豆在美国和巴西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94%和87.4%,而阿根廷早在2010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的占比就已高达99%。中国则高居世界大豆进口量榜首,国际跨国粮商已悄无声息地进入我国压榨行业,垄断局面的形成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插入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学常识(包括细胞、基因、DNA片段、外源基因、目标生物等),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转基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反对的声音,因此,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但又任重道远。农业农村部表示,转基因是一项高技术、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假如中国在转基因领域继续停滞不前,将来势必受制于国际种业公司,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通过此案例,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转基因的争论要回归科学与理性。提升公众科学素养,须从转基因做起,从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做起。
四、结束语
食品原料学是食品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涉及食品原料的科学利用和食品资源的合理开发。该课程内容庞杂,囊括粮谷、油脂、果蔬、畜產食品、水产食品、香辛料、调味料、嗜好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等内容。课程信息量大,知识点分散,学生普遍反映教材部分章节内容重复且陈旧,且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4,5]。为此,我们选取部分章节内容,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融历史知识于章节内容,以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农业科技的对比,激发创新意识;通过转基因技术知识的渗透,增强社会责任感。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明显,既优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食品原料的重要性,同时又领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虽然仅用1个学时讲述,但它却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里特.食品原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2]谢婵媛,江利华.食品原料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4,(16):320-322.
[3]师希雄.提高《食品原料学》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甘肃农业,2013,(14):54-54.
[4]张娟.《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74-175.
[5]张磊,柳红东.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4):78-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