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基于南京工程学院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和特点,在课程内容、授课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教学;桥梁工程;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114-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息息相关。本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教学现状,在对既有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二、桥梁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关
目前,国内主流的几本《桥梁工程》教材中,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内容陈旧,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和新工艺缺乏更新[1,2]。近30年来,国内《桥梁工程》教材除了跟随规范的修订做必要修改外,在篇、章、节等内容及编排体系上变化不大,而高校桥梁工程教育应当着眼于知识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对于一些趋于淘汰的技术、结构(构造)及工艺,如锥销锚、悬臂梁桥、T形刚构桥、双曲拱桥、混凝土支座等内容,应删除或弱化;应增加诸如BIM技术、节段预制拼装结构、新型材料和体外预应力桥梁等反映新技术的内容。(注:本校选用教材为姚玲森版《桥梁工程》)
2.部分内容和最新规范脱节[3,4]。最新规范中关于桥梁设计原则、极限状态的分类、作用的规定(特别是车道荷载的取值)等方面进行了重大修订,这些尚未在教材中更新。
3.教材中的工程实例基本都是工程概况和图纸的简单罗列,与教材其余部分联系不紧密,不能直接体现相关理论或概念在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
(二)教學方法与考核评价[5-7]
1.教学方法方面。不管是采用板书还是多媒体,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于内容多、课时相对少、学生不主动等原因,使得师生互动很少,造成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这种传统的老师独占课堂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桥梁工程课的实践性很强,最好是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理解深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限制、现场实习资源缺乏等原因,往往偏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成绩评定主要是由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和期末成绩综合而成,对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作业、上课投入程度、互动参与情况等难以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合理地评价体系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构建新的考核评定系统,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全方面的评价,通过新的考核指标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而不仅是取得学分。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编排,更新教学内容
摒弃了已沿用十年的姚玲森版《桥梁工程》(第二版),经过调研,从交通2015级开始选择了邵旭东版《桥梁工程》(第四版),姚版教材虽然经典,但久未修订(特别是在新规范实施之后),而邵版教材紧扣新规范、新结构、新技术,章节编排上有新意,也是目前众多院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之一[8]。授课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强化概念、原理、方法和规范条文,弱化烦冗的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对于桥梁受力特征、结构构造、施工方法等方面,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工程实例,详细讲解设计理念、工程难点、创新点等方面,工程实例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可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得以拓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互联网+教学”这场风潮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教学及其组织模式的冲击,打破了其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教育理念带来了深层次影响。教与学不能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桥梁工程内容很多、课时相对较少,在课上是讲不完、也讲不透的,加之桥梁设计构造以及施工方法等的讲授仅靠文字和图片理解难度太大,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伴随着课堂讲授的进程,给学生适时推送包括典型桥例、施工视频、灾变过程等内容,这很好地补充了课程内容的信息量,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力,还可以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轻学,学生的参与度低,阻碍其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其分工协作、资料检索、总结归纳、论文撰写、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将交通151班和交通152班分成十二个小组,围绕某一主题对任一座典型的桥梁进行详尽的介绍,提交论文一篇,选派一名同学当一次老师对所选结构进行讲解,同时还要与台下的师生互动。师生角色转换模式是本课程的首次探索,反响超越预期,学生普遍反映这一模式压力虽大,但收获也非常大,从选材到论文撰写,再到PPT讲解,将前期所学内容(结构形式、设计构造、施工设备、前沿技术等)有机地串联了起来,普遍反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一模式的成功也激励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贯彻下去。
(三)重构评定系统,完善考核方式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高、工程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摒弃“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课程考核模式,重构新的成绩评价体系,该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自主性、基础知识和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考核,力争对学生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自主性的考核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上的互动性以及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活跃度;对于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的反馈上;试题的革新表现为减少了记忆型考题,增大了综合性、灵活性、应用型试题的比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考核主要包括网络平台学习报告、科技论文撰写以及学生专题“讲座”,学习报告和课程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检索文献,运用所学桥梁专业知识,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锻炼其写作能力,专题“讲座”主要考查学生专业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把一个专业的桥梁问题阐述清楚。
四、结语
本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的教学现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理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如下改革措施:
1.顺应新规范的实施,重选教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贯彻学以致用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引入“互联网+教学”的理念,建立了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极大化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2.首次探索了师生角色转换,该模式将教师由传道授业者转变为教学管理者和讨论交流的引导者,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3.构建了新的课程考评体系,该体系涉及评价指标多,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姚玲森.桥梁工程[M].第二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刘钊,洪浩.桥梁工程课程中混凝土桥梁教学内容及问题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58-60.
[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S].人民交通出版社,2018.
[5]高燕梅,刘东.现代工科院校桥梁工程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62-65.
[6]潘颖.应用型本科《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51-52.
[7]曾勇,谭红梅.桥梁工程教学中若干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66-69.
[8]邵旭东.桥梁工程[M].第四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9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