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建构深度数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建构深度的数学学习课堂,融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运算能力、知识应用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建构深度数学学习,教师要克服不利影响,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直观感知与抽象思维的训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进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如今已经成了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也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教学和培养的目标。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重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兴趣,发展学生的运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不只是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深度数学学习依然还存在一部分阻碍因素,只有解决这些阻碍的问题,才能顺利进行数学的学习。
一、 小学数学教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经过不断的观察和总结,发现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一,数学知识教学深度不足,缺乏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引导。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由于缺乏对学生能力与接受能力的认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数学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导致基础知识一看就会,但是难度适当加大之后就无从下手,造成“表层知识得心应手,深度知识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2)缺乏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发掘。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软实力,缺乏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发掘,学生不知为何学数学?怎样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作用?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趋简避难,数学思想有待加强。
第二,以片断、零散的数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的培养。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传授片断化、碎片化的数学知识为主,这是由于备课不充分和缺乏一定的教学素养与理念的表现。毫无疑问,在今天的教学理念之下,应该在教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我们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素养和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认识不足,甚至不知道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意识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而非一堂课或是一次作业就能实现的事情。
第三,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提高,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较为薄弱。核心素养理念在全国正式颁布和实施的时间其实不算太长,而理念的更新和转换速度也在快速推进。在教室队伍中,年轻教师吸收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能够在较短时间之内学习和领悟核心素养的理念,利用核心素养开展深度课堂的学习。但是对于年纪稍大和其他因素影响下,部分数学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导致新的课堂理念和深度课堂学习无法有效开展进行,教学效果可见一斑。但是如何普及新的数学教学素养培养理念,光讲理论是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技能的,唯有在教学实践中融合课标精神与思想,才能建构高效的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二、 深度数学学习的建构策略
问题存在必然要解决问题,因此,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建构深度数学学习,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重要命题。不过,要在数学课堂中真正的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 坚持数学核心素养为引领,做好数学深度预设
预设,就是对教材知识的难度、重点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特点、能力水平等进行分析,结合教材统筹兼顾,使得教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但是如何进行深度预设?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 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任课教师的心中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开展学情分析的基础。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原因就在于建构深度数学学习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水平、学习特点、学习态度和兴趣等因素是学情分析的重点方向。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小学数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引导和启发的原则,培养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统筹兼顾,就是较为理想的学情分析。学情的分析是数学教学预设的基础,教师不能粗枝大叶。
2. 教材知识内容和组织原则的分析
数学教材内容教学面向学生,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水平优劣的体现。教材的内容不是拿来主义,上讲台就讲,他需要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最终体现在教案中,应用在课堂教学上。同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组织和编排的,教师要在教学前的备课环节潜心钻研,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知识内涵和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精选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建构起更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为例:一辆公交车最多可以容纳66人,二(1)的32名学生和二(2)34名学生打算乘这辆公交车,问需要几辆这样的公交车?在教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应该已经意识到,小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了解了“加法在前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先算减法”的运算规则,计算采取的还是连排式计算模式,但是由于数字较大,所以学生可能需要数棍棒或是分解计算,但是如果采取竖式计算,将会减轻学生计算负担。老师应该首先写出“32+34=?”算式,然后分步进行:32写在上,34写在下,个位数与个位数对齐,十位数与十位数对齐;第二步,数字34左边写“+”号,然后在34数字下面划上“——”;第三步,个位数相加写在个位数下面,十位数相加写在十位數下面,最终得出“32+34=66”的结果,得出结论,只需要一辆公交车。竖式计算式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方式,教师应结合多媒体,板书与动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坚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而让学生有效掌握“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加深数学知识的学习深度。 (二) 坚持“以人为本”,加深教学深度
学生的自我展示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的体现,也为深度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深度教学课堂,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凸显抽象概括、建模、想象、转化等数学思想与方法,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运算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质疑精神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才能养成阳光向上、诚实坚毅、积极探索、善于逻辑思考的品质,才能具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具有善于思辨的数学特质。”可以预见,深度数学学习的建构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央,教师需要将教学活动和内容紧紧围绕学生来开展,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他们的课堂,知识需要他们自己亲自主动学习探究才能获取。正是要学生具有这种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之后,接下来的数学深度学习才能进行下去,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到培养,具体做法依然还是举例为例。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笔者将这部分的深度数学学习设计了以下步骤。
1. 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或是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物件,比如盒子、盘子、碗、杯子等,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长短,建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初步印象。
2. 初步探索
向学生展示一组图形,即是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先让学生探讨两组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请观察两幅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最终要让学生说出相同点,即是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四边形,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等长,都是8厘米。不同点,即是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正方形四边一样长,长方形四边有两边不一样长。
3. 合作学习
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制作教师展示的图片,大小要一致。让一些学生负责测量长度,一些学生负责剪裁,然后对比确认,观察是否符合老师要求。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走动在小组之间,及时引导。并让学生总结制作经验。
4. 拓展深度
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幅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并判断是否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如果不是,请说明依据。
5. 学习总结
对边平行且相同,相邻两个边不相等,且四个角都为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同,四边相等,且四个角都为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学习状况,决定是否再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比如分析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拓展學生的学习深度和知识面。
(三) 适时回顾旧知识,开展深度学习
知识的讲解不是时间流逝,一去不复返。教师要时常引导学生“回头看”,回溯以前学过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当中,可能会对以前的知识产生一些质疑,甚至是困惑,而教师所要作的,就是让学生结合新的知识,去分析研究新的质疑,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教材之中的内容发生思想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培养学生质疑批判意识,能够利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至关重要。这个过程要注意两个方面。
1. 领悟深度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领略数学思想,将抽象、推理、建模等数学思想与方法渗透到教学中,结合生活联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数学中常见的植树问题,一段距离可以种几棵树,这种问题的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最终让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
2. 适时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往往伴随着思考而行,最终发掘数学的本质特征。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深度学习的频率和深度需要循序进行,坚持适时回顾,稳中求进的原则,达到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 结束语
建构深度数学学习就是坚持发挥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价值,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很显然,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数学的学习还将会朝着更深、更宽的领域发展。而就数学的深度学习,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依然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茹华.建构深度学习课堂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生根”[J].辽宁教育,2018(5):26-28.
作者简介:
许清水,福建省晋江市,福建省晋江市东石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5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