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挖掘习题内涵 提升学生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仔细研读习题,深入挖掘习题内涵,充分发挥习题的育人价值,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习题; 内涵; 学生;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2-065-001
   习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仔细研读习题,深入挖掘习题内涵,充分发挥习题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方面。下面结合实际,围绕这一方面谈谈自身的体会。
  一、以点带面,感悟方法策略
   有些老师在教学习题时,简单地让学生做做、练练、校对答案,就题论题,缺少题目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很难形成一般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善于挖掘习题中的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沟通联系,从而以点带面,形成方法。
   1.某公园门票成人16元一张,儿童8元一张。问:成人票价是儿童票价的多少倍?
   2.三个同学跳绳,小刚跳了9下,小军跳了9下,小芳跳了36下.问:(1)小芳跳的是小刚的多少倍?小军跳的是小刚的多少倍?
   3.停车棚有自行车24辆,电动车8辆,摩托车4辆。问:(1)自行车辆数是电动车的多少倍?自行车比电动车多多少辆?
   学生在完成以上三题后,教师没有急于解决后面的题目,而是进行了下面的引导。
   师:仔细观察这三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在解决方法上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上面的环节中,教师没有满足于习题表面的解决,而是通过观察,运用比较,发现相同点,明确一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并且教师还在比较中进一步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的内涵,理清知识间的关系。
   教師的有效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帮助学生总结方法策略,学生的数学视野更为广阔,课堂收获更为丰厚。
  二、前后联系,渗透数学思想
   有些老师教学习题时,满足于单一知识点的巩固,缺少整体知识的关联,更缺乏数学思想的提炼。如果教学习题时,能引领学生往高处走一走,往深处引一引,帮助学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那么学生在学会知识、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能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77页有这样一题:画一个长方形,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和宽的比是3︰2。
   课堂上,理清题目意思后,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进行全班的展示。
  方:我觉得长是12厘米,宽是……
  方同学的停顿立即引来了学生的议论。但我不为所动,鼓励方同学继续下去。
  方:长是4厘米,…
  下面学生有的忍不住说“错了”,应该是…
  我笑了笑,调控了一下课堂,说:我还是想把这个机会留给方同学。
  方同学这时很自信地说: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师:你肯定吗?
  方:肯定,因为现在长和宽的比是3︰2,符合题目要求了。
  这时方同学自信的回答得到了我的首肯。
  师:方同学的表现很出色,尽管前两次的答案是错的。但老师认为错的很有意义。当她说了长是12厘米,宽的长度不说了,为什么?
  生1:因为她发现当长12厘米的时候,根据面积24平方厘米,推算宽应该是2厘米,现在长和宽的比不符合3︰2。
  生2:当长4厘米的时候,同样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师:方同学的两次欲言又止其实正反映着她的思考过程,你能看出她是运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的。
  生3:一一列举的策略。
  师:你对她的做法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4:一一列举的时候要有序思考,而且我觉得不用考虑长是4厘米,宽是6厘米,因为长肯定要比宽长一点。
  师:你们在解决这一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呢?
   一道小小的练习,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求。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交流,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思维碰撞。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并不满足于学生最后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考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建立联系,“你对她的做法有什么建议?你是怎样想的?”老师的不断追问引导孩子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三、实践验证,培育科学精神
   对于教材上的一些实践题或动手做,有些老师往往怕麻烦,图省心,一带而过,而没有发挥实践题的真正功能。长此以往,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何培养?
   四年级教材上有一个关于“硬币滴水”的实验题。由于完成这一个实验需要准备的器材比较多,所以有些教师或简单讲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或认为这一题是复习统计内容,换成其他内容练练就行。殊不知,所谓的课后完成到底有多少学生会去做?这道题仅仅是复习统计吗?
   所以,这样的习题教师要认认真真地教,并且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4次?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四、挖掘内涵,塑造学生人格
   如果老师不仅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且能带领学生品一品,给学生的思想上引一引,那学生的收获会更加丰厚。教材上还有很多数学史料的介绍,如第九册第16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古代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一般我们都是让学生做一个了解,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先进,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种方法,还让学生根据介绍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并把剪拼后的结果贴在数学本上。在学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同样要求学生运用这种“以盈补虚”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长方形。经过两次操作,学生不仅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思维更开阔,学得更扎实,而且对两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会用这种方法解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敬佩不已,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