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班级中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有许多“问题学生”,这部分“问题学生”不仅对学习意识较为淡薄,而且在学习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小学高年级管理工作中,“问题学生”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入手,积极地提出合理的教育措施,促进“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教育方法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学生”越来越多,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意志消沉、无视纪律的情况,在当前大部分小学教育中,一些教师因为这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所以忽略了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符合当前教育部门对小学高年级教育要求的,所以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对这部分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一、“问题学生”定义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诱惑的影响,而丧失学习兴趣。在小学中,“问题学生”可以分为学习后进生和思想品德后进生,但是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高年级小学生中这两种情况相结合的学生较多。学习后进生主要是指一些对课堂学习没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联想到一些课外的内容,导致最终学习效率低的学生。思想品德后进生主要是指一些学生忽视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威严性,在学校生活中不尊敬师长,经常会发生顶撞老师的情况,该部分学生对同班同学也不懂得团结有爱,经常欺负同学。“问题学生”大体就是这两种分类,所以教师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问题学生”的含义以及产生的原因入手,积极提出解决措施,促进该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是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学生家长忙于工作,或者是忽略了对学生的关爱,这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怨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问题学生”的家庭中有的家长以工作忙为借口,从不过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问题,另外一部分“问题学生”,由于家长素质较差,造成了成员失和、矛盾重重的家庭环境。还有的一些学生家长有不良的嗜好,经常邀请一些朋友来家中打牌,给学生的学习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另外,一部分家长在学生幼年时就已经离异,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育长大的,由于爷爷、奶奶并没有较为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所以没有对学生的人生观和日常行为举止进行教导和规范。此外,一些家庭较为圆满的学生也容易成为“问题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受到父母长期的溺爱,并且学生家长也没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叛逆的思想进行管理,使学生养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当教师在对这部分“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家庭入手,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二)社会问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对社会上一些新鲜事物好奇心较重,这部分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对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恶劣的效果。游戏机、武打电影、消费、追星等社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感官,当学生在接触了这部分社会内容时,会觉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是单调、无趣的,由于这些社会现象容易让学生产生上瘾的心理,所以学生在接触这些社会影响因素之后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另外,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学生在接触这类思想时,会造成攀比消费的心理,学生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时代的发展,自认为这些知识内容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丧失兴趣,逐渐成为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三)学校问题
   学校作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场所,“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学校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大部分小学教育中学校领导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学习的成绩,所以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问题的掌握上,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和性格问题的教育和引导,使小学生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没有教师针对学生当前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这种情况只能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另外,由于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一些学科的教师不得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进行过多的要求,大量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单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使学生不得不追求一些课外的休闲娱乐来调节自身内心的压力,即使这样,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外,教师在发现学生不认真学习时,更多采用较为严厉的批评语气来训斥学生或者向家长告状,这种批评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自尊心被践踏,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憎恨教师的心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不会配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学。
   三、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的转换策略
   (一)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
   在“问题学生”产生的因素中,家庭原因一直是占有较大的比例的,所以教师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根据“问题学生”的家庭因素来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由于家庭因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再加上家长对学生的细心教导,学生很容易会成为一个品学优良的学生。假如学生的家庭环境是较为恶劣的,这部分学生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不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甚至会触及我国的法律。教师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时,假如发现了“问题学生”的家庭模式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这时班主任应当在班级内定期组织这部分“问题学生”的家长开家长会,假如家长由于工作繁忙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必要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家访的方式,和学生家长接触沟通。教师要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讲述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和发展的作用,让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家庭需求,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出一个较为和谐的家庭环境,减少学生由于家庭原因而造成心靈上创伤的情况。教师还要告诉家长假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学生一些不良行为和异常心理时,要及时向教师沟通和交流,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由于小学高年级“问题学生”经常会受到来自社会诱惑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拒绝来自社会的不良诱惑。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定期组织班会来向学生讲述一些案例,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观看教师所罗列出的不良社会现象之后,有意识地规避来自社会上的不良诱惑。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假如学生在班级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引导学生。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所以学生会在学校中刻意隐藏自身的不良行为,这时教师就要加强对该部分学生的监督力度。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出现了一些可疑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过问,在对学生进行询问时,一定要保持着亲和的语气,不要用严厉苛责的语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宽容学生的不良行为
   小學高年级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学生做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和举止时,教师应当更多地运用引导和宽容心态来对该部分“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当前大部分小学班级管理中,只要是一些“问题学生”发生了一些小错误时,教师就横加指责,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对的。教师要在教育“问题学生”时,运用亲和的语气来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要运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不良行为,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保持一颗宽容的心态,对“问题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教育和指导。
   (四)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
   在以往教师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时,只看到了学生不良行为的一面,并没有运用全面的眼光来对待“问题学生”,所以在当前解决“问题学生”时,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育方法,运用全面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除此之外,一些“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也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态来丰富课堂内容,使这部分“问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以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更多地引用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素材,假如“问题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述的内容积极性很高,教师则多要运用鼓励的语气,促进该部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姿态,让学生进行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运用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漫画和插图,增强课堂讲述的趣味性,以激发起“问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教育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和教育职责,对全班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教育,在班级教育中,一定不要忽略对“问题学生”的关注和重点教育,从“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入手,积极提出科学的教育措施,提高“问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还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使“问题学生”重新对课堂教师所讲述的内容燃起兴趣,促进“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