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是二年级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传授,更应当关注学生乘除法计算能力的提升,确保知识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夯实日后数学学习基础,带动学生全面发展。但小学数学教学是复杂且烦琐的过程,教师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优化乘除法教学策略,迎合学生年龄特征增加教学生活化与趣味性,带动数学教学改革,实现乘除法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数法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意义重大。但实际上,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善,思维局限且逻辑水平低,学习乘除法知识效果不尽理想。为加深学生知识理解透彻性,增强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还需加强思维引导与学习兴趣培养,不断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学习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 小学乘除法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滞后
  在乘除法教学中,教师占据知识传授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听讲地位,灌输式与填鸭式教学俨然不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机会少,沉闷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化与兴趣提升,厌学情绪与学习能力随之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停滞不前。
  (二) 教师专业水平低
  大部分小学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在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年龄特征,师生代沟不断拉大,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层次化或针对性教学,学生内容理解吃力,学习积极性与效率降低。
  (三) 复习效率低
  学生处于思维养成阶段,加之逻辑思维尚未成熟,课堂学习知识记忆短暂,需要课后与课上加强教学内容复习巩固,以加深知识印象形成永久记忆,实现知识有效应用。但实际上,学生课后复习意识缺乏,无法根据所学知识内容灵活转变复习方式与自学策略。课上教师忽视对旧知识复习与新旧知识联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不断降低,未真正发挥知识复习的价值意义。
  二、 乘除法教学优化策略
  (一) 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是充分利用情景图。学生接触情境图能够激发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自然过渡转变为具象数学模型,加深数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同时,快速达到价值观养成等情感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提前充分掌握情景图的丰富内涵,确保情景图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尤其口诀情境图的应用,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放、计算、数数等方式深化对口诀知识的认同理解。情境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从以往学过的知识入手丰富学生思维体验,使其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思维自然过渡,轻松攻克学习重点与难点。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用火柴等学习工具,通过摆图形与数数等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口诀内容的规律性结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氛围中,学习难度降低,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观察等能力,学习兴趣与效率顯著提升。二是加深学生对口诀来源与内涵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拓展了探究素材。学生在学习乘除法知识时,离不开对已学过加减等知识的运用,通过加法计算能够直观理解乘法算式意义与乘法要素来源。在列乘法算式,可让学生借助情景图通过数数与填数等学习方法轻松列出。通过教师对情景图的语言描述与技术加工处理,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利于学生深入感悟数学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口诀形成意义。
  其次运用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应当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实现抽象知识具象转化与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如按照行列顺序摆放木棍,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或视频等教学素材,向学生提问共有多少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乘法理念。在对学生进行数学乘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工具,将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4乘4等于16这个算式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小棍摆出4行4列小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让学生对乘法概念有更好了解。通过问题引导,能够带动学生思维发展,逐步深入了解概念。除此之外,提问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互动性加强,更利于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有效锻炼。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围绕教师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拓宽思路的同时,强化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优势互补中得出规律性结论,最终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氛围活跃,从而夯实实践活动展开基础,确保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二)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概念
  按照新课标改革要求,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时,应当符合学生学习特征,最大限度还原概念构建过程,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构建过程,对数学概念理解更加透彻,数学知识应用更加到位。如在口诀相关知识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口诀知识来源与意义,让学生经历口诀形成过程,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一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即通过图形摆放、数数、观察图片、计算等实践过程,让学生了解口诀演变而来的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完成填空,通过完成连加计算轻松列出乘法算式。即让学生通过填空联想到加法算式,根据连加结果联系到乘法算式。通过多次连加填空训练后,学生对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间的关系理解更加透彻,能够轻松列出乘法算式,口诀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三是引导学生自主编写口诀。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加强能力拓展,引导其编出所学知识口诀。所有学生都按照连加填空与乘法算式、编口诀的学习流程进行,引导学生自主编写出口诀,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口诀形成过程与意义。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前后口诀推算出乘法算式积。学生尝试编写口诀的实践体验越发丰富,夯实了编写其他口诀的能力基础,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能够完成整体口诀编写,对乘法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三) 丰富练习形式   熟记乘法口诀,了解除法运算规律与概念,是学生日后学习数学知识必备的能力,理解程度越深入,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越强。为了达到新课标对学生乘除法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当加大训练力度,灵活使用教材内的训练形式与内容。为提高训练成效,增加训练形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提供更多练习机会,实现乘除法知识熟记于心并能够脱口而出。教师应当积极展开游戏活动,如对口令与逢七过等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表现欲望与成功欲望的同时,带动全班同学参与,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计算能力与团队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快速养成。同时在拓展延伸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围绕夏令营的图片,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以比赛形式自主列出乘法算式,对提出“多少同学烧火”“多少同学搭房子”“共有多少鸟窝”“共晒多少条毛巾”等乘法算式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利用孔雀开屏等填数训练方式,巩固学生乘法口诀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轻松学习除法算式。教师列出长串数字,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号,实现所学知识综合训练与运用。
  (四) 生活化教学
  首先是营造生活情景。利用小马尾巴与腿、邮递员、孔雀开屏、春游与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了题材陌生的学习难度,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间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其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发现数学价值魅力。
  其次是生活化问题。如“西瓜切八瓣,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获得几瓣”等生活化问题,因为贴近生活,可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锻炼计算能力,学生对除法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加强生活與数学学科联系,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生活化与趣味化,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亲切感,机械性学习压力随之降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随之加强。
  最后是生活化语言。教师语言素质不仅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影响学生知识理解程度。生活化语言有效转化了抽象数学知识,简化了题目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挖掘数学魅力与价值的同时,营造了趣味性与通俗性的教学环境。
  (五) 有效展开课后复习
  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缺一不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在课后巩固复习环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特征与接受理解能力水平等差异,适度安排课后作业。作业不仅要注重趣味性与拓展性,还需注重层次化,优等生学习能力强与知识基础水平高,以开放性发展训练类型作业为主,作业兼具挑战性与探索性,以达到能力拓展与知识融会贯通目的。中等生适当降低题目难度,以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与提升自我为主。差等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作业以基础巩固练习类型习题为主,注重理论知识透彻理解。除此之外,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内容设计中来,使其能够自主投入到作业研究中,以此强化乘除法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应当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学习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减少学生学习障碍。除此之外,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确保学生在家知识复习与练习成效。家长加大学生作业完成检查力度,适当给予复习指导,或是帮助教师检查学习成果,相互反馈实际学习情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教师或家长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应当以激励为主,放下师道威严,维持学生学习自信心与成功欲望。
  三、 总结
  学生思维局限,对乘除法数学知识理解片面,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如多媒体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等。采取生活化与趣味化、层次化教学方式等,强化学生提问意识与理解能力、数学思维。加大训练力度,丰富练习方式,强化学生思维体验。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确保复习成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实现乘除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帆.谈小学二年级数学乘除法教学的优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06.
  [2]缪建平.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理解“小数乘、除法”[J].小学数学教育,2017(20):3-5.
  [3]侯小恒.“分式的乘除法”教学设计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15):10-12.
  [4]金玉莲.在多次对比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7(11):26.
  作者简介:
  甘海萍,甘肃省武威市,武威市凉州区新鲜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1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