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活化教学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将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学科知识,认知我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达到巩固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学科知识的运用紧密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生物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综合性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学科优势,将生物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现实生活中生活问题的解决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是单纯依靠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学生听起来比较复杂又比较抽象。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复习巩固,才能对生物知识系统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与初中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欠缺以及初中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努力,除了鼓励学生反复识记生物知识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将生物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解决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
  一、 生活化教学的定义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以现实的实际生活和生活经验为背景和依托,依据学科教学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将学科理论知识介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生活问题中的应用,达到巩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双重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科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 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具有其独特优势,因为生物教学所介绍和研究的对象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生物。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我们所见到的动植物,也能认知到我们所不能看得见、摸得到的生物,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常见问题上也有大量的知识可以探讨和研究,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生物教学由于其理论化水平较高,单纯的理论讲解较为难理解,但是由于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经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生物知识与有趣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真正意义,提高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尝试,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关键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 解决生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生物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常见的农作物种植方面,我们会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个问题答案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提高生产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哪些生物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产品的产量呢?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生物知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比如,杂交水稻和小麦等等。其次我们可以将扁豆和小麦倒茬种植来提高产量。再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生物的生长期的不同,来实现一年中种植多种农作物,实现土地的产出量。这些将生物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操作,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的有用性,也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让他们树立科学探索的理想,提高他们科学探索的欲望和科学探索的能力。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疾病爆发时期。特别是在人群聚集场所。夏季人们饮食不当而造成腹泻等症状,这常常使人感到紧张和措手不及,如果我们有更多的生物知识,就可以有更加从容的应对能力和更加从容的应对形态。做好补水和止泻的有效措施。这些生活问题的解决证实生物带给我们的生活便利,这也正是一代代科学人不断地探索生物知识的动力来源。
  (二) 运用生物知识认知自己
  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世界的各种运动和变化,除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还有生物变化。生物变化始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完全不同的变化形式,生物知识也包括人体知识,学生通过对生物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可以认识自身身体的变化,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而对自身身体由于外界变化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者反应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采取更加正确的应对方式。我们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发达的大脑来应对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一切问题。而健康的体魄和发达的大脑都可以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和发展提升。运用生物知识认知自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注重锻炼,从生物学的角度提高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获得完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从而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
  四、 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注重在教学中生活实例的应用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认识的生物现象,通过学生已知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生物课教学中让学生列举自己认识的生物物种,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猫和狗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狗,但是我们可以将猫和狗分得很清,这是为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猫和狗的不同生物属性。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对面走来一只狗,是不是只有一种生物朝你接近?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可见的生物,还有一些容易被我们忽视,但确实存在的生物。对面走来一只狗,其实是一个生物群,除了狗自身,还有大量寄生在狗身体表面和身体内部的各类生物,這其中就有大量的细菌。在进行有关草履虫的知识讲解以后,可以告知学生草履虫大量存在于水流较小的水池,灌溉期间的水稻田里就有大量的草履虫,这样的描述和讲解让学生感觉到那些不可见的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从而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二) 注重生活中的生物实验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生物的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生物实验和生物科学观察活动,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七星瓢虫都有触角,这些触角到底有什么用处,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在了解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和生活观察,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图片或者模型认识七星瓢虫的生理结构,通过仔细观察和组织讨论认清楚七星瓢虫的基本结构,学生可以用糖果吸引瓢虫,观察瓢虫的运动迹象,然后可以将瓢虫的触角剪掉,在观察在同样情况下七星瓢虫的反应,了解触角在七星瓢虫身体上的作用。我们常见的植物都是在土里生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在没有土的情况下扁豆能不能生长发芽和结果,需要什么条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科学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三) 开发互联网生活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迅猛发展已经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关于生物教学的理论、视频和其他的文字或图像、语音材料,其中有大量的材料是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关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查找和开发这些课程资源,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这些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去,这些图像文字或语音资料都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材料,这些材料的选取和应用本身就是将学生生活中互联网的应用与科学知识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向互联网寻求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查找和知识实践的效率。比如前面提到的七星瓢虫实验。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有关基因瓢虫的各类实验以及视频活动,一些视频活动一般都是比较成功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或者阅读相关的文字材料,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有关七星瓢虫生活习性的内容和知识。七星瓢虫的相关知识只是这类知识学习和掌握的一个典型例子,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生物知识和生物实验相关的视频文字和材料,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材料将互联网资料与生活化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让生活化教学和互联网资源在学生生物教学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 结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解决生物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的问题,不仅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让学生对所介绍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生物知识的生活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学生采集生活素材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生活实践提高知识学习效率的主动性,也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更加切身地感受生物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的操作中去,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侯艳红.对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62-163.
  [2]孙坚.室外生物课可行性的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8(4):43-44.
  [3]赵慧敏.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5(23):25.
  [4]江伟伟.生物课堂与生活同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文理导航(中旬),2014(6):72.
  [5]缪辉萍.例析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5):35-36.
  作者简介:
  丁天佑,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南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