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球上的水” 系列微专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球上的水”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是高考地理学科命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针对“地球上的水”中水循环和水平衡、水环境与水利用、洋流及其影响四个微专题分别从高考解析、知识精要、真题透析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球上的水;微专题;高考命题
  微专题1   水循环和水平衡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根据考纲和课标,结合考情,本专题的核心考点确定为:水循环过程;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的应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水量的收支平衡原理虽然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之一,属于水循环原理的一部分,但因其与许多地理过程(如气温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等)有着相似的逻辑,涉及有关要素数量的变化,因而其分析方法和应用价值就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强化。
  ★考情解读
  水作为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与自然环境其他要素关联密切;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深受人类影响。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地理部分(表1),关于“水循环”的核心知识考查主要集中在水循环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平衡原理应用方面。
  ★命题特点
  (1)结合实例,体现新课标。考题往往以某一地理事件为分析对象,要求考生运用水循环理论,分析该地理事件的前因后果。如2019全国Ⅰ卷第37题,要求学生分析里海从“海”到“淡水湖”再到“咸水湖”的过程中,蒸发、径流等水循环环节如何变化并影响里海水体的化学特征;再如,2018全国Ⅰ卷第37题,要求考生分析乌裕尔河从排水受阻到形成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过程中蒸发降水的数量关系变化及盐度变化。“结合实例”的命题方式,既体现了新课标要求,更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2)能力立意,渗透素养。本专题在高考中多以区域为载体,以现实复杂情境为素材,从要素关联和人地关系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水循环原理的应用,借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图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地理学习关键能力,同时重点渗透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的育人价值。
  (3)试题形式多样。在命题形式上,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选择题考查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居多,综合题则考查水循环意义和水平衡原理居多。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
  ★重点突破
  1.核心概念
  (1)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表四大圈层中连续运动的过程;其运动过程可分为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等若干环节,其运动方向由净运动量决定。水循环各环节的实质是水体类型的转化,水循环过程也是各种水体的相互转化过程。根据蒸发和降水发生的领域,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如海陆间水循环指蒸发在海上、降水在陆地上(均按净运动量计算)联系了海洋水和陆地水的水循环。
  (2)内流区和外流区。内流区是指内流河流域,即地表径流不能流入海洋的区域。在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沙漠和山脉所环抱的陆地多属于内流区。与之相对的,是外流区。外流区即外流河的流域。
  (3)闭合流域与非闭合流域。闭合流域指水体的地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的流域。该流域中,流域的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与之相对的是非闭合流域,即水体地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不相重合的流域。
  2.核心原理
  (1)水量平衡原理。指的是一个流域、一个水体或空间的任何体积,在一定时段内,收入的水量等于支出的水量与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的代数和。水平衡原理应用广泛,常常用来分析水循环各环节的运动量;水平衡同时也是沙量平衡、盐分平衡、热量平衡的基础。如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第(2)问——“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从水量平衡原理出发,可以把研究对象锁定为乌裕尔河流域,来分析它的水量的收入和支出。在乌裕尔河流成为内流河后,整个流域的水量收入(降水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水量支出显著减少,原来注入嫩江随嫩江外流的水量被阻滞在流域内,此时该流域水量收入大于水量支出,河水因此泛濫,扎龙湿地逐渐形成并扩大;而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流域内的实际蒸发量也随之增加。当流域的蒸发量最终与降水量达到数量上的平衡时,水量的收支达到平衡,扎龙湿地不再扩大,面积相对稳定。在这一过程中,降水量基本没有变化,而蒸发量一直在增加,故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数量关系就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逐渐演变成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问——“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根据题意,分析对象从整个乌裕尔河流域的水量平衡变成扎龙湿地的盐分平衡问题。对于扎龙湿地而言,盐分的收入主要由乌裕尔河径流带来,而乌裕尔河变为内流河后,盐分就失去支出的路径,故扎龙湿地水体中的含盐量会不断提高。
  在高中地理中,要素的平衡问题是一类常见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也非常一致。如人口的数量增长问题从自然增长的角度考虑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量关系问题,从机械增长的角度考虑是迁入率与迁出率的数量关系问题;气温的上升或下降是大气热量的收支关系问题;水库水位的变化是水库来水量与下泄量的数量关系问题等。
  (2)要素关联原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由于存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因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素关联原理在本专题中,主要运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水循环各环节的关联,二是水循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例如,地形坡度影响地表水的下渗量,从而影响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甚至影响蒸发量;人类通过改变地形坡度(如修筑梯田)、改变地表结构(如硬化地面)等可以改变下渗量,进而改变水循环的其他环节。   要素关联是一种重要的地理思维,属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分析水循环本身,还是分析水循环的意义或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从本质上看,都需要运用到要素关联的思想和方法。本专题的复习过程中,可以不断运用实例来强化考生的要素关联思维。
  3.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蒸发主要受气温、风速、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水汽输送从净运动量考虑,是海洋上空的水汽,在大氣运动的作用下,带到了陆地的上空。陆地上接收的海洋水汽的多少,由风、地形、距海远近等因素决定。
  (3)影响下渗的因素。下渗量影响地表水的再分配;下渗量的多少受地面性质、坡度、植被状况、降水强度、土壤墒情等因素的影响。
  (4)影响径流的因素。对一个闭合流域而言,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是此消彼长的,它们的数量关系由下渗量直接决定。地表径流量的时间变化还受流域内的滞蓄作用影响。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自然更新,使水资源成为可再生资源;是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影响热量输送和全球的气候;联系海陆的纽带。
  ★易错点归纳
  1.蒸发
  (1)概念。高中地理研究的蒸发,是指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逸入大气的过程。蒸发环节实现了地表水、土壤水等向大气水的转化。
  (2)实际蒸发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实际蒸发量是指下垫面水分以水汽状态逸出进入大气的散发量,包括雪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的总和。最大可能蒸发量也称蒸发皿蒸发量,是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的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与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当下垫面足够湿润,实际蒸发量就等于最大可能蒸发量;当下垫面水分不足,实际蒸发量小于最大可能蒸发量。如果降水量小于最大可能蒸发量,意味着降落地面的水会全部蒸发,呈现地面干燥、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的干旱气候的环境特征;如果降水量大于最大可能蒸发量,意味着地表水分有盈余,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气候较湿润。所以,气候的干湿程度本质上是降水量和最大可能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3)空气湿度对蒸发量的影响。空气湿度与蒸发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常常会被很多学生错误理解为蒸发量影响空气湿度,实际上空气湿度是影响蒸发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空气湿度,是指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即空气中水汽的饱和度。空气湿度越小,蒸发能力越强,在地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蒸发量就越大。
  2.植物水源涵养功能的形成机制
  (1)截留作用。截留是指降水被植物茎叶枝干拦截的过程。在降雨初期,雨滴几乎全部会被植物叶面截留;当积聚的水滴超过页面支持力时,水滴会向下跌落或沿枝茎流至地面。截留量的大小与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历时、风及植物种类等有关。
  (2)对径流的影响。有了植物对降水的截留作用,降水对地表径流的补给就要经过多种转化。先是雨滴通过植物的多个层面延缓补给,跌落后再缓慢渗入土壤,最后多以地下径流的形式补给河流。一般来说,降水转化为地下水补给河流的比例越高,河流的流量就越趋于稳定。
  3.内流区的水是否只参与陆地内循环
  从概念上讲,内流区是指内流河流域,即地表径流不能流入海洋的区域。如在干旱的内陆地区,由于离海远、蒸发旺盛,河流流量往往沿流程减少,直至消失于沙漠或注入内陆湖。这样的河流流域就是内流区。但需注意的是:地表水没有汇入海洋,并不代表地下水没有汇入海洋。地下水受地面蒸发影响小,而且不受地表地形的阻隔,所以,内流区的地下水,有可能通过地下径流汇入海洋从而参与到海陆间水循环中来。
  三、真题透析
  【解析】本组试题重点考查水文与植被及地质等要素的关联、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等内容,需要考生深刻理解植被涵养水源功能的形成机制,对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1题,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雨水无需通过森林中的多层叶片而直接降落到地表,大多转化为坡面径流迅速补给河流,而转化为地下水后再补给河流的部分相对就少了很多,使河流流量呈现出急涨猛落、波动强烈的特点,故B项正确。此题考生易误选“河道淤积”,需特别注意试题问的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而不是森林遭破坏后的影响。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根据上题结论,坡面径流减少而地下径流增加。又由于是小范围小尺度的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基本无影响;随着地下径流和森林覆盖度的增加,蒸发(腾)量一定会增加,故此题选C。第3题,考查地表径流与地形、地下径流与地质的关系。由于地下岩层倾斜且由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相间分布,使得地表径流分水线和地下径流分水线位置不一致,所以,当森林植被恢复,降水补给河流的主要途径由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时,乙河会得到更多地下径流的补给,径流量增大,甲河反之;同时,根据水量收支平衡原理,降落到区域内的雨水(区域水分收入),最终要转化为蒸发和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区域水分支出);植被恢复后,由于区域蒸发(蒸腾)量增加,河流径流总量就相应会减少。故D项正确。
  参考答案:1.B 2.C 3.D
  ★仿真练习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图3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40~80毫米,可能蒸发量3 000毫米。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 080~1 590米)環抱湖泊的景观。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毫米,全年蒸发量1 261毫米。图4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据此完成3~5题。
  ★考情解读
  陆地水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同时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水。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与人类活动联系最密切的是河流水和湖泊水,考点知识包括世界(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补给及其水文特征,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侧重考查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分析自然环境中水环境的特点,体现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素养立意;考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合理途径,体现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素养立意。从考试大纲高考四大能力要求看,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从“结合示意图”“运用图表等资料”到“读某流域图”“读某区域图”,体现把具体任务放在复杂现实情境之中的评价理念,考查学生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试题一定是结合地球表面真实的水环境状态,运用已有的区域事实知识和现场的图文信息资料,分析水体的补给、水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科学的语言探讨水资源数量短缺和水资源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在命题立意上,越来越体现从描述、阐释当下水环境状态,到论证、探讨过去或未来水环境状态,考查内容由静态到动态,体现对地理过程的考查,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即不同时空和地理要素组合下,分析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命题形式上,既有选择题形式也出现综合题,分值较重,有8分左右。直接记忆某流域特征的试题少,大多借助图文材料,呈现真实情境中各地理要素,分析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5)
  ★重点突破
  考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地球表层水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其中,和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直接联系的水体是河流水和湖泊水。
  1.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图6)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图7)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表述了河流径流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河水的空间来源和时间变化的总体反映,它是由纵横坐标组成的坐标图。具体判读步骤如下:①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单位及方法,特别是纵坐标应更加关注,如代表几个地理事物,各个地理事物用什么形式表示等。②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如流量大小、汛期及流量的季节变化、冰期及断流情况,以及流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等。③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纵坐标中流量数据(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④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弯曲的变化幅度,可以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3.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特点(图8)
  (1)东北地区的河流。年总径流量相对较少,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出现断流,4~5月份由于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出现春汛,7~8月随着雨季的来临出现夏汛。
  (2)西北地区的河流。降水少,年总径流量少,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7~8月气温高,河流水量最大,冬季冰川不融化,河流出现断流。
  (3)华北地区的河流。年径流总量较多,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7~8月进入汛期,12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
  (4)南方地区的河流。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水位差较小。5月雨季来临进入第一次汛期,8~9月受台风的影响进入第二次汛期。
  考点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知识内容包括: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冰情(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和水能蕴藏量。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包括: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植被状况、土质、降水强度、地势起伏);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2.水系特征
  河湖水系特征知识内容包括: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形态(中高周低——放射状水系;中低周高——向心状水系;倾斜地形——扇形、对称、并流等水系)、河道(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流域面积和水力资源等方面。影响河湖水系特征的因素包括:流经地区、气候、地形、补给类型、植被覆盖和土质特性等。
  3.凌汛现象分析
  河流凌汛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河流水位特征,由于下游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未结冰的上游河段水位上涨的现象。我国黄河宁夏河段、山东河段,俄罗斯自南向北流的部分河段常有凌汛现象。知识内容包括凌汛的成因(冰坝挡住水流),出现的时间(初冬结冰时或初春融冰时),发生的河段(由较低纬河段流向较高纬河段)。   4.河流流向的判断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如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亚洲的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
  河流流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判定: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5.以整体性看待河流特征
  (1)河流特征与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河流特征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各要素保持一致。例如,水位与气候特征一致。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流量与气候和地形特征一致,受补给量和流域面积影响;含沙量与植被、气候、土壤及地形特征一致;结冰期与气候特征一致;水能与气候、地形特征一致;水系与地形特征一致。
  (2)河流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同一条河流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特征之间相互影响。在同一河段,河流各特征保持一致,例如,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高低;不同河段之间,某一段河流特征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河段河流特征,例如,下游水量增加,势必影响其上游河段水位、含沙量特征发生变化。
  (3)河流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河流特征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影响同一空间中的河流特征,例如,修建水库影响河流水位变化和流量特征;毁林开荒影响河流含沙量特征。同时,河流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农业、工业等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农业灌溉、航运里程及时长都受河流特征影响。
  考点三:河流与人类活动
  1.河流与农业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河流两岸和冲积平原地区,河流为农业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包括:提供灌溉用水,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湿润地区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河流携带泥沙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平坦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冲积扇等,形成地势低平、土壤深厚肥沃的宜耕作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运。
  2.河流与工业
  工业沿河分布的主要区位优势是包括: 河流的运输价值,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和平坦的地形。其中,两类工业的布局要特别考虑河流的影响,一是对水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工厂,如水污染工厂(印染厂) 、自来水厂的布局等;二是能源需求大的工厂,如我国动力指向型工业的布局(有色冶金工业),要考虑接近水电站。
  3.河流与城市(商业中心)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区,例如,东南亚地区多数国家的首都位于河流两岸或三角洲地区,我国省会城市多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等。其区位优势包括:提供水资源,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水运与港口),农业基础好,地形条件好等。
  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  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如武汉; 位于河口(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市;  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于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 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4.河流与人口
  河流沿岸和三角洲地区往往成为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如长江、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其主要原因包括:工农业发达,城市集中;地形平坦;交通运输便利;历史发展悠久等。
  考点四:水资源合理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利用开源、节流措施解决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不均衡,二是以人地协调观看待水资源质量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三是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1.修水库
  修建水库的综合效益包括: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养殖、供水和调水、调节气候等。修建水库的影响包括:①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泥沙淤积在库区,使下游的含沙量减少。②对库区本身的影响包括:诱发地质灾害——岩崩、滑坡、泥石流;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位上升淹没沿岸平原,不利于农业生产;移民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③对库区上游的影响:泥沙淤积、危及港口及航运;洪水时回水,扩大洪水的影响河段;水流减慢,河流自净作用减弱,增加环境污染程度;雾日增多,酸雨加重。④对库区下游的影响: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泥沙减少,海岸沉积减慢;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土壤盐渍化;顶托污水。
  2.跨流域调水
  以中国的南水北调为例,跨流域调水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缓解北方用水紧张的态势,促进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作出贡献。其中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包括:利——调洪调蓄,弊——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对华北平原的影响包括:利——缓解用水的紧张态势,弊——内涝、土壤盐碱化。
  3.流域开发模式(图9)
  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利用的是“优势条件”,治理的是“流域问题”,并且治理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如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如下。
  (1)分析流域開发地理条件及建设的思路。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对于河流来说,搞清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避免盲目开发、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的首要条件。流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以及矿产资源的蕴藏状况,决定了该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2)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分析思路(图10)。
  <E:\hxl\2020\地理教育\地理教育1期\2020年地理教育第1期\Image\陈伟-10.eps>图10
  ★易错点归纳
  河流特征的变化
  ①流量。河流流量的变化受河流补给量及河流耗水量影响,耗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补给量与流量一致;补给稳定时,耗水量与流量相反。②水位。水位时间变化受补给时间变化影响,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则水位季节变化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小,则水位稳定、季节变化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则河流水位往往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③含沙量。含沙量的变化受沙源和冲刷力影响。沙源越丰富,含沙量越多,冲刷力和流量及流速一致,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含沙量越多。
  三、真题透析
  ★例题解析
  【解析】第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由图11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该区域位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多,所以流量总体不大,但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本题考查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第2题,考查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变化。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對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本题主要考查了综合思维素养。
  参考答案:1.D     2.C
  ★仿真练习
  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大堤“三年两决口”,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地区造成巨大威胁。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大堤没有发生过决口现象。图12是开封附近的黄河断面图。据此完成1~2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3为某水系(局部)略图,图示区域内,河流结冰期超过3个月。该区域,由于不同河段结冰与化冰时间存在差异,有的河段出现冰体阻挡水流现象,造成水位上涨,形成凌汛。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是形成凌汛的必要条件之一。PQ河段,每年春秋两季均有凌汛发生,AO河段没有凌汛现象。
  3.(1)流量小。气候特点相近,补给相同,但流域面积较小  (2)河水落差减小,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减小  (3)由A到O海拔明显降低,水温相近,结冰和化冰时间一致,冰体不会阻挡水流(该河段流量较小或流速较快)。(本微专题作者:李娟/江西省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亮/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专题3    洋流及其影响
  一、高考解析
  ★核心考点
  洋流的性质、分布规律的判定、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解读
  本节的考点非常明确,主要是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区域的差异或区域的特点来考查规律的特征,立足于本质特征,着眼更高的逻辑。从考试大纲高考的四大能力要求来看,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抓知识的本质特质,注重要素的关联。在学科素养上,着重体现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侧重学生的基础、思维、实践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让学生拥有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关键的地理能力。
  ★命题热点
  在命题方向上,近几年总体上突出育人的导向,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特别体现新课标的“结合实例”。从原来的智育到现在的德育,在知识层面上降低了难度,在能力考查上增加了区分度。“洋流及其影响”在知识的主干上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对其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它强调应用性、灵活运用综合思维,需要学生能够调动多个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命题者一般会以区域为载体,以生活现象和情景做材料,通过真实案例情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命题方向上来说更多地运用示意图、等温线图的形式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动物的生活习性或人们关注度较高的天气现象为切入点,以经纬网区域图为背景,命题多与热点、生活问题相结合。
  在命题立意上,体现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重点渗透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着重地理问题、情景、行动、生成的本质特质,注重要素之间的高层逻辑,也会突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事一理,具体分析,尊重事实,觉察事实。体现为试题多以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复杂情境为素材来进行设计,同时命题也逐步趋向与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综合。
  在命题形式上,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兼有综合题,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0.6左右。在2015年前考题涉及的考查内容比较多,近三年直接考查的频率有所下降,且分值4~8分左右。直接考查洋流分布规律的少,更多的是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考查影响来反映洋流规律的本质属性。
  二、知识精析
  ★知识网络(图14)
  <E:\hxl\2020\地理教育\地理教育1期\2020年地理教育第1期\Image\陈伟-14.eps>图14
  ★重点突破
  考点一:影响洋流产生和运动的因素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划分。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按成因划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大气运动和行星风系、密度差异、流体的连续性形成的补偿作用、陆地的形状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其中,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海流的流向并不与风向完全一致。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图15)。
  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①受陆地形状影响。例如,南北赤道暖流海水到达大洋西岸时,因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受陆地形状影响,一部分折向高纬,加入极地环流;一部分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而南半球中高纬度绝大部分为海洋,因此并未构成环流,而是形成了强大的西风漂流(图16)。②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例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方向与风向不完全一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信风吹拂下形成南、北赤道暖流,由大洋东侧向西侧流动;西风带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由大洋西侧向东侧流动;极地东风吹拂下,洋流由大洋东侧向西侧流动。
  2.洋流的判读应用
  (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①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②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③洋流概念法: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寒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暖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2)判断南北半球——常用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图20)。第一步: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第二步:根据南北半球确定洋流方向(顺、逆);第三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
  注解:“8”字洋流模式记忆法:中间分数线为赤道;分子“8”,按笔顺代表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分母“0”,按笔顺代表南半球大洋环流及洋流流向(南半球中高纬度没有形成环流),洋流以流经海域名称命名(图21)。
  (3)依据海水等温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判断半球位置,洋流的性质、流向及名称(图22)。①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增,则该海域在北半球;若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②判定流向:凸向即流向,故甲处洋流向北,乙处洋流向南。③判定性质:根据流向及温度确定甲为暖流,乙为寒流。④判定名称:判定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流向→判定洋流性质→确定洋流名称:若该地位于大西洋某区域,则流经甲乙的洋流名称为:北半球→流向符合8字原则右侧方向→甲为暖流,乙为寒流→大西洋西岸→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加纳利寒流。
  (4)根据海陆轮廓、岛屿等地理事物进行判断(图23)。①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②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的中低纬海域。③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名称。图中AB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北大西洋暖流;BC洋流向南流,应是加那利寒流;由C出发向西流的洋流为北赤道暖流。④分析洋流的影响。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发育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5)确定季节。①根据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判定北半球冬、夏季节(图24)。②根据印度洋的赤道逆流判读北半球的冬、夏季节(圖25)。
  考点三: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洋流能够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海洋生物(四大渔场形成与分布)、航海(顺流快、逆流慢)、海洋污染物(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等方面(图26)。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最为复杂,也是考查最多的内容)
  (1)暖流、寒流影响气温和降水。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因此,暖流经过的沿岸地区表现出海洋性特征(降水多),而寒流经过的沿岸地区表现出大陆性特征(降水少)。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北欧气候:55°N至70°N大西洋两岸最冷月平均气温、自然景观不同,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封冻期缩短(图27);当西北欧大陆上的森林郁郁葱葱之时,同纬度的格陵兰岛却为冰雪所覆盖,引起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影响南美大陆西岸气候: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气候干旱、温度较低;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美国西海岸出现热带沙漠气候。
  (3)海雾的形成。形成: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高时,若气温降低,水汽会凝结而形成雾。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分布: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夏季中低纬度寒流流经区:受寒流影响,下垫面温度较低,中低纬度夏季当海洋暖湿气流流经时易形成大雾天气。冬季中高纬度暖流流经区:暖流影响,下垫面温度较高,中高纬度冬季当海洋冷气流流进时易形成大雾天气。
  (4)解题的三个提醒。①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因此,分析沿海地区天气和气候时,首先要想到洋流(寒暖流)的影响。②区域内既冷又热=热带+寒流。③雾是水汽在近地面凝结形成的,影响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和风力等。一般空气水汽含量大,气温相对较高,下垫面气温低,近地面空气降温,  无风或微风等条件下形成雾。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1)受洋流的影响,形成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图31)。
  (2)中国四大渔场的成因(图32)。
  渔场是高考的核心考点之一,学生在把控上往往思维的宽度不够,理解的相对不够深入,思考这类问题的关键构建思维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思考:①结合成因分析,由结果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图33)。②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例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即多位于副热带大陆沿岸的海域,如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例如,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17天。
  海雾是由于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海雾的形成影响海上航行。例如,在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形成茫茫海雾,影响海上航运。
  洋流从极地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例如,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南下,给海洋航运造成威胁。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其他海区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扩大污染范围。例如,2002年7月13日“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搁浅直至沉没,泄漏出大量燃料油,造成数百千米海岸污染。西班牙附近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暖流使燃油主要向北扩散,虽加快了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受污染海区的范围,并使法国海域受到污染。
  ★易错点归纳
  1.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图34)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图34甲)。
  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图34乙)。
  2.对索马里冬、夏季洋流性质的理解
  索马里洋流很特殊,它的特殊之处是它在夏季是寒流,而冬季是暖流。即具有季节性,也是唯一具有季节性的洋流。冬季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暖流。从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左下角可以看到,夏季在北印度洋有一股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索马里寒流,与一般分布规律不同。很多学生对夏季寒流的形成很容易理解,对冬季暖流的形成却感到困惑。
  夏季寒流成因(图35)。根据洋流与流经海区水温的对比分析。阿拉伯海附近的地区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空气特别干燥,夏季气温上升很快;同时,阿拉伯海域在热空气笼罩下,水面温度上升较高。从东非沿岸流向这里的海水虽然来自赤道附近(低纬度)的海面,但水温还是低于阿拉伯海海面的水温,因而形成了夏季的索马里寒流。
  根据洋流的成因类型分析。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离岸而去,而附近的东非沿岸的海水则来补偿流失的海水,形成了上升补偿流。根据海洋表层海水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夏季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索马里洋流具有寒流的性质。
  总体来说,索马里洋流在夏季为寒流主要因为索马里的海岸线与夏季风相背离,使得沿岸呈现离岸风,下层冷水上泛,顺着风势正好北上,成为由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为降温减湿,加剧索马里夏季的干旱。
  冬季暖流成因。北印度洋海区纬度低,沿岸气候干燥,云量较少,太阳辐射强,气温终年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这是海水温度高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系跨赤道流动,与赤道逆流形成一个洋流环圈,故水温较高。海区虽然向南开口,但由于位于赤道附近,加上环流的形成,使这里的海水较少与南面大洋的海水充分交流,因而能够保持赤道附近海水高温高盐的特点。
  另外要分析冬季为暖流就必须与夏季是寒流对应起来,冬季风与索马里海岸线相交,使得沿岸呈现向岸风,海水不断堆积,然后下沉,形成近岸下沉流,表层热水下沉顺风南下,形成暖流。由于下沉气流具有干热的特点,使得索马里的冬天,并没有因为暖流而增湿。
  3.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这里的西风漂流是指在盛行风的吹送下,海水自西向东大规模流动所形成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暖流的延续,分别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由于这两股暖流的海水是从大洋西部的低纬度流来的,故属暖流性质。在南半球,各大洋的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了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但其性质却属寒流,主要原因是:①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②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③南极大陆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4.“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赤道南北两侧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驱动着低纬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层的海水温度较高,于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纬地区便形成了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当东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后,邻近及下层的海水前来补充,形成补偿流,尤其是往上升的洋流,水温偏低,因而东部海区则相对来说形成了“冷水池”。当海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后,便形成正常年份的大气环流,即沃克环流(图36)。   这样,由于西部海域水温高,气温也高,形成上升气流,因而降水丰沛;而低纬的东太平洋地区则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致使南美洲的低纬西海岸地区较干旱(还有其他因素)。
  三、真题透析
  【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受周围海洋影响,故气温年较差小,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候凉爽,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故选B项。第2题,考查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典型地区之一,本题题眼是“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说明地处热带,气温较高,“地处南美大陆西侧”,说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低。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 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 C项正确;地处赤道附近, 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 A项错误;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 B项错误;群岛最高峰海拔为 1 689米,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 D项错误。 第3题,海狮外迁是因为科隆群岛气温升高,向南迁徙可达秘鲁寒流流经海区,且纬度升高,温度会降低,故选A项。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旧金山湾位于美国西部,通过狭窄的金门海峡与太平洋相连。海峡附近有一巨大礁石,名为恶魔岛(图39),设有美国著名监狱,虽发生过多起越狱事件,但逃犯无一能逃离该岛。上世纪30年代,海峡上建起雄伟壮观的金门跨海大桥,大桥为钢铁结构,全桥总长1 966米。而金门大桥正处在金门海峡中间,夏季经常会被浓雾包围而看不见,人们常说“雾锁金门”,旧金山的雾被称为人间仙境,旧金山夏季的日高温通常在20℃左右,太平洋水温长年在10 ~ 15℃间,夏天也可能降到10℃以下。
  (1)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简述恶魔岛上逃犯不能逃离该岛的理由。
  (2)分析影响金门大桥寿命的自然因素。
  (3)分析夏季旧金山多雾的原因。
  3.(1)恶魔岛(为巨大礁石)四面峭壁深水,对外交通不易;四周有着冰冷的海水;周围风浪大;海洋食肉动物(如鲨鱼)的威胁    (2)位于西风带,海峡狭窄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大;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夏季多雾,雨雾使钢铁生锈;海水盐度高,腐蚀桥墩;位于地震带附近,多地震,影响大桥的安全    (3)旧金山半岛三面环水,水汽充足;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与旧金山地区下垫面较热空气交汇易形成雾;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雾不容易扩散。(本微专题作者:吴慧伟/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伟/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6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