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的倾听能力是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情况的真实反映,学生的倾听反馈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难易程度及接受度的清晰写照。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初中数学老师应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倾听反馈,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反响及学生态度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清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高效数学教学课堂氛围。
   关键词:初中数学;倾听能力;培养
   倾听能力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良好的倾听能力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有效学习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根据学生倾听反馈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回应,查漏补缺,优化教学方案,改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框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高效教学课堂。
   一、有效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倾听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听”,其需要认真聆听,并对所听事物进行深思和加工,进而对所听之事、之物通过信息传递将信息输送出来进行反馈、回应,促进交流、互动。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需要有适当场景的构建,在合适的情景下倾听者才容易对所聆听事物给予回应,对所倾听事物进行深思,有效理解与消化。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在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创建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产生想听的欲望、愿意听的兴趣,从而接受数学,喜欢数学。情景教学的构建可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实现,既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创建科技化的教学课堂,通过向学生展示数学与科技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倾听求知欲,进而喜欢数学。
   例如,老师在教授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加深学生对方程组的有效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将二元一次方程组熟练掌握并巧妙地运用于生活实践。
   二、注重倾听训练,提升倾听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倾听能力的训练,通过加强练习,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倾听不是单方面进行的,积极的回应与表达是对倾听的良好反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培养,使得倾听与表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提升学生的倾听能力。此外,老师还需要注重其他途径的训练,例如老师在数学课堂时进行听写速算比赛,通过随堂听写考试加强学生的紧迫感,给学生增加一些良性的学习压力,通过听写速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在上课时,老师可以预留十分钟时间进行课前知识点回顾,通过提问式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对上节课程进行有效复习,例如在学习正反比例函数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正反比例函数的特征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通过学生复述使得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将课堂知识点进行有效表达,起到提升学生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学会倾听后,培养学生善于将学习信息有效傳输的能力
   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要求学生只接受老师的观点,这种倾听教学是片面的,倾听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提高学生将所学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最终传递出来,简言之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知识点进行提炼并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评估。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将学生依据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进行分组,组合成学习互助组,通过学生在团体中学习经验的交流、学习方法的共享,将知识点进行多元化求解,广泛听取每个学生的见解,发挥学生的最大优势,促进学生间的合作,通过每位学生对解题思路的表述,在培养学生聆听意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有效理清解题方法,促进学习信息的有效交换。
   倾听能力的培养是良好学习习惯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当学生具备了善于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时,学习效果将会取得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将会进一步提升。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要善于聆听,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共享学习成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理解,通过思考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荷凤.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倾听策略[J].学周刊,2019(12):43-44.
   [2]沈卫卫.谈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18(20):66-67.
   [3]马建.“倾听与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困难与应对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1):50.
  编辑 李 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