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教育:致力于适性教学与柔性德育的统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思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突显“人”,分别从“情感”培育、“思维”生成和“行为”发展来突显其教育的价值。
情思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情思教学和情思德育,强调以境引情,以情诱思,以思促行。由于教学和德育工作的诸多差异和不同,情思教育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表现的特质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教学工作普遍强调适性,德育工作普遍强调柔性,所以,情思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集中表现为:基于“情-思-行”三元素的适性教学与柔性德育的统一。(见右图)
一、情思适性教学
情思适性教学之所以能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各项发展目标,是在坚持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科学的规律,其课程观、教材观、师生观和教学观均以教育科学作为理论和现实依据。
情思适性教学中的“适性”两个字不是单独存在的单元,而是用于诠释情思适性教学中的“情-思-行”三元素的特点与单元,是情思教学活动中的“情-思-行”三元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因学科、学段和学生等实际情况与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的因时制宜、因科制宜、因人制宜的方式方法。以历史学科为例,阐述基于高中和初中这两个不同学段的情思适性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式:高中创生教学和和初中情趣教学。
情思适性教学从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来观察,整个学习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特征,学生在情思教学课堂的“学习投入”具体表现为“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三者分别从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课堂思维状态、课堂学习意识等维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课堂的有意义学习,让学生从浅表化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二、情思柔性德育
教育里有了爱,才能从一个心灵深处发声,触动和唤醒另一个心灵深处的爱,而唤醒不能只靠生硬的说教,必须动情晓理,以一种最为柔性却又最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洗涤出灵魂的纯净、高贵与典雅,赋予人的生命应有的温情与真善美的力量。
柔,《说文解字》解释其含义为:“植物初生而嫩,软,软弱,不硬,与刚相对。”关于柔软,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老子认为,水是世界上至柔之物,润泽万物,聚至江河,汇成无坚不摧之力。教育之水,源自至爱,润泽心灵,塑造生命。情思德育柔性如水,重引情启思与促行,步步注满师爱,软而无痕。
家书对当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大多是陌生的,因為陌生,有时更容易创造出新意。家书德育,是一种无痕教育,是一种柔性教育,只要运用得当,动其情,引其思,其唤醒之力犹如清泉,生生不息,必能带来行之动力。下面以家书为例,简谈情思德育的特点与操作要义。
情思德育特点之一:融。融者,交融之意。不是1+1=2的简单算式,而是1+1=1的相合相依,一瓶水只有倒进另一瓶水中,才是真正的交融。情思德育中的情感和思维的交融,需要以合适的情感载体和问题引思,触及其思想深处的智慧之弦,才能弹动德育的能效之声。2002年笔者担任班主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激情,在中考前的主题班会上创新方式,邀请家长用书信细诉心语。家长代表与学生分享之后,笔者结合书信拔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发其对学习的思考,而这种情思交融的状态,学生表面无声,内心思潮涌动,为后期学习注入的是激情与力量。所以,德育工作的智慧在于用合适的方式触其情,牵引学生的感动。因为感动,才能触及心灵,引起灵魂的悸动;因为灵魂的唤醒,才能促进其人生之思和智慧之行。
情思德育特点之二:行。行者,行为和行动之意。德育工作,志在教人做人与做事,即教人识行与慧行。能做人者,情商高;会做事者,智商高。情与智是学生行之先导,教育学生识行、慧行就要让其在情思交融中识行,在实践体验中慧行。所以,情思德育,融是核心,行是关键。如何将情之念、思之果落实到行的规范中,需要具体的行动措施与方式以保障。2005年高三模拟考试后的家长会,笔者以“沟通-合力”为主题,精心谋划。其中,要求学生以家书形式向家长亲自汇报成绩,家长现场读信之后,现场回书。这种方式,形式上是家书的交换,本质上却是情思之间的传递,演绎的是一场无声胜有声的无痕教育。情感的流动与传递,当时感动得很多家长和学生流泪。感动与说理后,笔者引导班委提出“备考百日行动”的倡议方案,在家长见证下,学生举手承诺并签字为据以引其行。最后,笔者还要求班委把签名后的倡议书作为一面观己正行的“镜子”,悬挂在教室公告栏上,成为学生行为的约束性规范。
基础教育面对的是未定型未定性一切都是可变和在变中的青少年,必以立德树人为追求,而树人之道,在于养其情,育其思,导其行。教育需要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入境,并以合理的方式在融境中让学生自悟,促其在现实之中以悟识行,走向慧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