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之策略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品味言语形式中不能仅从字词句的角度分析,还应该有篇章的视角。对篇章层次的品析应该从深层次来探寻其奥秘。从篇章视角进入散文阅读教学,可以“章”为抓手,以“篇”为抓手,以“篇对篇”的互文性为抓手来实现对散文阅读教学中篇章层次的品析。
  关键词:散文阅读教学;言语形式;篇章视角
  王荣生先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对散文阅读的要领做过这样的总结:“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会精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从语文阅读教学这个层面来说,任何类型的篇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在对它言语形式的学习。这种因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作家风格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言语表达,往往可以在“这一篇”的谋篇、语句、字词选择中体会出来。在目前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品味散文的语言似乎只注意到了字词句的层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就一篇文章的内部结构而言,存在比字词句更上一层的章、篇层次。从学生的学习思维看,对字词句的理解和品悟是培养其细节思维,对篇章的理解和揣摩则是培养其整体思维,这二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不应该有所偏废。一些语文教师在执教散文时似乎也注意到了要对文章的篇章层次进行分析。比如,执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将文章划分为三部分:我要记念;怎么记念;为什么记念。但这种粗线条的逻辑分析从根本上掩盖了文章更深层次的结构意蕴。这种浅层次的结构其实就是“人人可见的表层”。 再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谈到散文的篇章形式时往往采取回避的做法。在根据线索和意脉来讨论全篇的时候,常忽略从篇章角度做深层次的探析。其实,任何一种言语形式都离不开言说主体对字词句篇的考虑和选择。在具体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篇章角度展开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抓手。
  一、以“章”为抓手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积句而成章”,而对章的解释,他讲“宅情曰章”。可见这里的章绝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段,而应该是比段大一级却又小于篇的单位,是一个类似层次的概念。用现代文章中的概念来套用,“意义段”能大致贴近这个意思。意义段亦称层次,是根据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相对切割和各部分内容的表现次序划分出的意义单位。换言之,散文中的意义段是在散文主题统领下,围绕副主题或主题的部分而构成的段落群。段落群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要做的是探寻段落群中的衔接和连贯,从而找到那条文脉。
  根据构成情况,段落可分为以下几种:单意段,一个段落有一个中心意思。兼意段,一个段落包含两个以上有关联的意思。较长篇幅的文章,往往出现兼意段。分散段,以几个自然段的形式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当前教材的散文篇目中,除去论述性散文,大都以分散段的形式成篇。分散段落的衔接,至少有以下两种形态:一是句子的直接重现;一是代替指称。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在句子层面上用排比句式来增强安塞腰鼓的气势,在章的层面,由“好一个安塞腰鼓!”领衔的几个段落组成段落群,其间的意蕴和气势随行文的展开一步一步地升华,其表层逻辑是从听觉想象到视觉想象再到视听结合。其深层的结构是由“好一个安塞腰鼓”为重复句衔接这几个分散的段落,从对安塞腰鼓演奏的热爱逐渐上升到对在黄土高原产生的特有的民族艺术乃至民族精神的思考。
  二、以“篇”为抓手
  虽然从篇的形式看,散文似乎文无定法,但是受古文“起承转合”结构方式的影响,在选入教材的散文名篇中,还是能窥探到“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如在《小河殇》一文中,从小河这条线索出发,先是由下乡知青生活引出作者在小河中惬意的生活,小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接着“河是我们的避难所”承前启后,承接起河对“我们”精神世界的观照。转是在写完小青年由失去亲人之悲到释怀,作者看到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后开始深思“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不知把明月遗弃在哪一座高楼的屋顶了。”行文至此开始反思河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合是结尾进一步反思现在的河殇,反思对精神文化追求的遗弃,文章从起到合一气呵成。
  当然散文的起承转合形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的。但是一般散文并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潜藏在文章的表达中。我们经常说散文具有双线结构,所指即在于此。双线结构是指散文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通常是人、景、物;一条是暗线,即情感。还是以《小河殇》为例,文章的明线是作者对小河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描写,暗线是作者在不同时代对河所承载文化的情感变化。这就能回答何谓散文深层次的形式了。散文深层次的形式是文章内在的反应。散文内部的情景关系、虚实关系以及文本潜藏的文化意蕴等才是我们进行篇章分析时所要真正探求的东西。
  三、以“篇对篇”的互文性为抓手
  所谓文本的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换言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除了可以从本身的章、篇的结构去探寻其奥妙之外,也可以从篇之外的结构去寻找其间的关联以此来挖掘文章新意。但在散文教学中,用文本的互文理论来解读散文会带来一个消解中心和创造多个中心的问题。阅读散文除了能体验其作者的個人独特的经验以外,还可能因为读者个人经验的融入而创造出新的个人体悟。文本互文理论应用于散文教学的意义也在于此。
  可以从整体风格的观照下来解读散文的形式或者意蕴。如在《小狗包弟》一文中,作者对包弟的愧疚情感欲言又止,在两个省略号“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和“……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之间带出一种欲言又止,抒情只为表象,言意才是目的。对于这个结构的认识应建立在学生对巴金《随想录》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随想录(全集)》一共由五辑构成,在完成第一辑后,巴金便不像总序所说记录“随时随地的感想”,而变成一种有意识地经营。《探索集》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意识的经营中完成的。那么《小狗包弟》作为这一集中的文章,作者在有意经营什么呢?在《探索集后记》中巴金先生就明确指出这本散文集就是要“讲出心里的话”。谈到探索,巴金也表达他的担心,“你就是让人家探索,人家也不敢探索,不肯探索;”又说“现在到了给自己做总结的时候了。”所以整个《探索集》就是讲真话的过程。在《小狗包弟》一文中,欲言又止地抒情只是一种表象,目的为了表达自己要讲出真话,对自己要做一个总结。“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而这个歉意不仅仅是对包弟,更是就这件小事进行的自我探索,“怎么做人,怎么做个好人”才是文章的深层次内核。
  散文阅读教学既可以从整体风格下观照具体某篇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多篇关联,这个关联可能是时间上相近或者主题上相近的篇目,在群文对读中总结出一个作家的风格,这也是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方法。
  
  作者简介:黄亮民(1996—),男,福建省漳州市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