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建构提升教师观察解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旨在以建构游戏为基点,通过营造有“形”的建构空间,探寻有“趣”的建构主题,推动有“心”的建构指导,形成一个聚焦建构游戏场的研究,从而促进教师观察解读游戏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建构游戏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編号:1672-1578(2020)02-0233-02
  建构游戏是在众多游戏中能够经受时空考验、深受幼儿青睐的一种游戏。即便是在电子、网络游戏当道的今日,积木也从未在幼儿的游戏生活中缺席。它所具有的低结构高开放的特质,幼儿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有意识的排列、组合、堆叠等形式进行建构游戏,从而获得真实的操作经验,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感官、大小肌肉、认知、创造力及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
  1   困惑:建构游戏呈现的鸡肋现象
  现实中,我们发现建构游戏流于形式,它的教育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发掘和利用,以致于我们在幼儿园里常会看见以下的情景:
  1.1 教师的无奈——“忙盲茫”
  孩子们自由选择进入区域游戏,有的教师刚开始也会关注并指导幼儿进行探究,但时间一长,投入的精力就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建构相关知识的匮乏,造成无目的“盲目”观察随心所欲;二是同时多个区域游戏的开放,造成教师的“繁忙”,走马观花,看似忙碌,实际没有“走心”。因此幼儿建构游戏时,只要不出现安全隐患和特殊情况,教师就放任孩子自发游戏,对孩子的游戏方法和游戏水平不加以观察、指导,不能引导游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没有教师的支持,孩子的建构热情就会大大减弱。
  1.2 孩子的叹息——“不好玩”
  多数班级都设有建构区域,但据观察各年龄段、各班级的建构区创设大同小异,缺乏层析。每个学期的材料环境都基本固定,建构区成了一劳永逸的区域。由于教师对建构游戏的认识不够,孩子的建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每次游戏的时候搭建了什么,也通常无人问津。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几件“老掉牙”的作品,如城堡、马路等,很少有新作品的出现。问及孩子为什么你们不去建构区玩游戏呢?得到的回答是光在那里搭高楼没有意思、不好玩。试问:一种玩具从小班玩到大班,孩子的积极性还剩下多少呢?
  1.3 建构的现场——“杂而乱”
  建构区域由于材料量大,一到结束时间幼儿很容易作鸟兽散,无人收拾。同时建构游戏似乎还格外受男孩子的“青睐”,常常把积木当作攻击玩伴的“武器”。游戏开始不久,小翁拿着一根长条积木对小轩说:“我们来玩打仗的游戏吧!”小轩欣然答应,拿起一块三角形的积木当起了枪。小莱匆匆跑过来报告:“老师,小翁小轩把我们搭建的立交桥都弄倒了,他们两个在玩打仗的游戏。”哎!不是才玩了没几分钟吗?一转头看见积木柜里乱成一团,建构区内到处散落着积木,原先搭建的桥也全部倒塌,老师不由得动怒了。
  上述的种种现象皆是因为教师不了解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产生的错误行为,剥夺了幼儿的学习机会和在建构中幼儿内心产生的挫败感。直面问题改变现状,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如何通过建构游戏的研究,引领教师学会蹲下身来观察幼儿,提升指导能力,从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2   聚焦:连环跟进带来的探索改变
  我们通过聚焦积木搭建游戏,构建长效机制,促使教师们慢下来静下来,认真地观察解读儿童。这样的观察也让教师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看到每个儿童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力量。我们开展了以下行动:
  2.1 立体呈现,营造有“形”的建构空间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应是一个明亮、宽敞并开放的空间,吸引幼儿进去发挥创意、自由建构。
  2.1.1 材料充足
  建构材料是游戏的基本要素,充裕丰富的材料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建构愿望,更有助于建构游戏品质的提升。积木是建构游戏主要的材料,不可缺少,不可替代。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需求,在原有每班一套大型木制积木的基础上,幼儿园为6个中大班又新增了一套大型木制积木,小班增添一套泡棉积木。同时给每班提供插塑、拼棒等建构材料十余种。为了给幼儿的游戏提供方便,我们还给每班配置相应的积木玩具柜,通过多种形式的有序呈现建构材料。
  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依循“量少种类少”的原则同时根据幼儿的能力和拼搭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投放,使材料不断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2.1.2 场地拓展
  “建构作品被不小心撞倒”是建构区经常发生的事情。因此在规划区域的时候,要把行动路径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远离走廊、通道,运用柜子、墙壁围出相对充裕、封闭的区域,既考虑到幼儿间交流合作专注的有度,同时又要注意避免与其他活动相互干扰。
  我园要求每班保证创设10平方以上的建构游戏区域,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保留作品、持续搭建。地面:在距离玩具柜30厘米处用胶带预留走道,避免幼儿在取拿积木的时候撞倒他人的作品。柜面:张贴每一种形状的积木标识,将不同的积木分门别类,井然有序的设计让幼儿养成独立收拾归位的习惯。规划分配时,将大而重的积木放在底层,小而轻的则放在上层,以保持玩具柜的稳定性。墙面:配合建构主题展示各种图片、照片、幼儿的设计图等,营造浓郁的建构氛围,引导幼儿观察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
  2.1.3 规则明确
  建构游戏是具有自选性、自主性的小组活动,游戏时争吵积木、散乱行为会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建构规则。通过创设情境、抛出疑问、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幼儿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并在游戏中逐步完善。通过体验规则、遵守规则、内化规则,使幼儿真正理解并做到“有法必行”。如针对建构区积木散乱现象,教师引导孩子讨论“积木怎样收拾的又快又好?”主题性的建构游戏体量较大,小组合作,所以经常会出现,孩子才刚刚盖好,游戏时间就结束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建构失去热情,“搭建好的作品是否可以保留”等。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孩子遵守规划情况的观察记录、加强对每个区域活动规则适切性的研究,及时适当地调整,保证规则的有效性,让规则成为活动秩序的真正保证。
  2.2 追随儿童,探寻有“趣”的建构主题
  建构游戏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想象创造。因此要遵循儿童的视角和年龄特点,在师幼互动中生成既新颖又熟悉的建构游戏主题。
  2.2.1 源于主题
  近期,中一班围绕着“我爱我家”开展了主题探究系列活動,孩子们对自己的“家”有着空前的探究热情。这天晨间活动,叶小弟正在建构区搭建积木。琳琳走过来问:“叶小弟,你在搭什么呀?”叶小弟:“我在造高楼大厦,这是我的家呀。”这时,琳琳提议:“那我们都来造自己的家吧。”
  “家”这个话题就似一根导火线,瞬间引燃了孩子们讨论的热情。于是,孩子们很自然地把“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活动延伸到了建构区,开始着手搭建各自的“家”。
  2.2.2 源于生活
  把生活中幼儿熟悉又感兴趣的场景作为建构游戏的主题,既能提升孩子们游玩的积极性,又增强了趣味性。如建构主题《再见了,我的幼儿园》发生在六月,大班孩子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毕业”。他们对待了三年的幼儿园依依不舍,回味在幼儿园里的点点滴滴……
  孙老师:你们就要离开幼儿园了,说说看你最喜欢胜利幼儿园什么地方呢?小娱:我最喜欢在幼儿园里玩滑滑梯了……俊俊:孙老师,我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用积木把幼儿园搭出来吗?小文:对!把自己喜欢的地方搭出来。于是,孩子们涌到了建构区,开始了他们的建构计划。
  2.2.3 设置情境
  针对幼儿的特点,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动物玩具,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建构兴趣,请幼儿为小动物盖房子,为小熊搭建一个好玩的滑梯等。 借助情境在建构游戏中的隐形作用,
  2.3 连环跟进,推动有“心”的建构指导
  建构区是个孩子主导性相当高的学习型区域,有经验的孩子似乎不太需要教师的介入,经常可以自己建构得很投入。不过,这并不意味这教师在建构区没有积极的功能。我园通过“三点”达共识,抱团前行。
  2.3.1 理念解读,聚焦共同点
  阅读引领。建构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知识储备,离不开理论指导。如何观察和评价幼儿的建构游戏水平?各年龄段幼儿应具备什么样的建构技能?这些问题是建构游戏理论致力于研究、解答的问题。为此,我园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推荐相关书籍,如《点燃孩子的创意火花——台中市爱弥儿幼儿园积木活动实录及解析》《建构游戏出智慧》《五月的风》等,并组织共享阅读,帮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构游戏的意义,拓展对游戏视野的深度与广度。
  组织教师开展建构游戏理论培训讲座、建构游戏沙龙等形式, 促使每位教师掌握提升建构的基本技能,如排列、组合、接插、镶嵌等,为指导幼儿进行结构游戏做好技能储备。同时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外出学习,使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
  面对实操性极强的建构游戏,只靠教师的语言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为提高教师的建构专业技能,我园组织教师开展以“本地标志性建筑”主题搭建,老师们两两组队在操场上进行主题搭建PK赛。不仅使教师们掌握了搭建的技巧,熟悉建构游戏技能,为教师后期游戏指导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吸引了幼儿和家长的关注,浓郁了幼儿园的搭建氛围,为幼儿搭建提供了学习范式。
  2.3.2 直击现场,寻找切入点
  所谓现场观摩会,即是通过定时间、定班级、定任务开展观察活动,一群人用白描的方法客观地记录下幼儿建构游戏的言语和行为。
  观察不等于简单的看看,要想改变教师对于幼儿建构游戏的“视而不见”现象,需要营造一个场。教师运用记录表或便笺条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也用手机拍录下幼儿最自然、原始状态下的游戏过程,这样的记录比较真实、有价值,且拍摄的画面突出幼儿的动作和方法。当然,教师的观察也不是豪无目的抓拍,而是带有分工带有预设的发展目标去观察孩子,如:观察孩子的建构技能,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合作能力,观察孩子游戏时的对话交往能力等等。
  2.3.3 重温现场,解决困难点
  在聚焦建构游戏的现场中,不同的教师会从幼儿身上获取许多信息,教师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加以提升;如何选取当前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内容,帮助幼儿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这对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通过重温现场,呈现真实的游戏现场,静下心来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真切地“看到”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从而更客观地解读幼儿,更细微的视觉进行问题诊断,破解“深度学习”的密码。
  3   收获
  3.1 一份惊喜
  经过近两年的聚焦建构游戏实践探索,当我们走近任何一位孩子,当我们积极倾听、理解、解读他们时,便是支持的开始。我们惊喜地看到:幼儿在游戏中的那份坚持、那份自信、那份喜悦,当我们就这样慢慢靠近幼儿的时候,我们的视角变得广阔,也越来越能看懂并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游戏!
  3.2 一丝感慨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惊喜之余,我深深地感受到以幼儿为本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充分感受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观察所带来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的转变。蹲下身靠近孩子,聆听他们的游戏语言,我们发现,孩子们正在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儿童视角演绎着自己的生活故事。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是原版的还是改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交流、分享、学习并快乐着。
  3.3 一种展望
  研究平台的搭建,研修场的营造,促使整个幼儿园发生“蝴蝶”效应。
  构筑平等、信任、相互依靠的研修伙伴关系;崇尚分享、付出、拥有信念的研修精神特质;追求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的研修文化内涵。
  智慧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追随儿童脚步,用心深情地关注;聚焦儿童游戏,从容不迫地跟进,就会感到教育研究是如此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J].幼儿教育,2014(13).
  [2]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3).
  [3] 陈大琴.基于本土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16(08).
  [4] 赵秀文.教育中的“人”何以困顿——学校文化的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04).
  [5] 潘越.挪威幼儿园中的冒险性游戏[J].福建教育,2016(38).
  [6] 张育婷.构建有效幼儿园班本种植活动的分析与探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