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教师文本解读,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童秋霞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出现的浅易解读、错误解读、偏离主旨解读的三大现状,提出教师文本解读时要遵循忠实性、质疑性、创新性三种原则,以作者、学生、教师身份运用四种方法来解读文本:追溯作者际遇,在时代中解读文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语境中解读文本;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解读文本;提升综合素养,在反思中解读文本。以此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切实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解读现状;解读原则;解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探讨的“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解决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孙绍振先生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无事生非,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解读文本不够”。可见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教师文本解读现状
對于语文教师而言,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的解读。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并没有按照新课标要求,做到“认真钻研”“正确理解”“创造性使用”,而是存在着浅易解读、错误解读、偏离主旨解读文本的现象,制约着阅读教学实效。
(一)拿来主义,浅易解读文本
有的教师过分迷信教参、课件,他们解读的重心不是放在文本本身,而是将精力花在阅读各类教参,下载各类教学课件上,对搜集的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消化整理,也没有深入分析思考,只是“拿来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思绪混乱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毫无章法。
(二)不懂装懂,错误解读文本
有的教师缺乏必备的学科素养和基本的历史常识,又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课堂上遇到教学问题时,想当然地解读文本,就会错误解读,闹出笑话。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诗句“待晓堂前拜舅姑”时,将“舅姑”解释为“舅舅和姑姑”,而这首诗中的“舅姑”指的是“公公婆婆”;又有一位教师在讲解岳飞的《满江红》时,随口将“靖康耻”解释为“靖王和康王被金兵掳去的耻辱”,而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靖康耻”中“靖康”是年号,这一年,金兵攻破东京,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这两则笑话都是由于教师遇到自己不会的知识时,不懂装懂造成的。
(三)追求出新,偏离主旨解读文本
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绞尽脑汁挖掘文本的主旨,反而会出现“弄巧成拙”的尴尬局面,这点笔者深有体会。在一次执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将课堂教学按照“感知好好儿活——聚焦好好儿活——品味好好儿活——升华好好儿活”的环节展开。自己觉得围绕教学主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层层铺垫,步步升华,上出了新意,从另一个角度挖掘了文本的主旨。可是撰写教学反思时,笔者才蓦然发现作者的本意旨在怀念母亲,应将主旨定位在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上,以此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要遵循作者的本意,不能偏离文本的主旨。
二、教师文本解读的原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是独特的。然而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随心所欲解读文本,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忠实性原则,还原文本真意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文本的解读首先要忠实于原文。任何脱离了原文的解读都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点难以让人信服。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往往自己先反复细读文本,边读边思考,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基本问题着手,对文章的内容、写法、写作意图深入解读,力求反映作者真意。
(二)质疑性原则,延伸文本解读空间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时刻保持质疑探究的态度。例如教师讲解《陋室铭》中的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产生疑问。根据课文注解,“白丁”是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我们又有“目不识丁”这个成语,意为“大字不识一个”。刘禹锡到底是“不愿与没有功名的人交往”还是“不愿与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交往”?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鸿儒”指的是“博学的人”,博学的人也有可能还没有考取功名,因此“不愿与没有功名的人交往”的说法前后矛盾,同时又违背了刘禹锡“惟吾德馨”的做人原则,两者结合,笔者推断出刘禹锡“不愿与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交往”的解读更符合原意。进一步质疑,可以发现这句话隐隐透露出对劳动人民的鄙视。通过质疑文本,既明确了词语的正确含义,同时又揭示了名人的思想局限性,延伸了文本解读的空间。
(三)创新性原则,开辟文本解读新陆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既要凸显主旨,同时又要结合时代要求,赋予文本新形势下的新时代意义。例如教学七下部编教材《卖油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陈康肃公的射艺与卖油翁的酌油技术,找出两者共同特点在于“熟能生巧”。在解读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们不能就此止步。继续引导学生归纳整合,还原被编者删除的原文结尾“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发现射箭技术、酌油技术、解牛技艺、斫轮技艺同属于“工匠精神”。结合语文配套作业本理解“工匠精神”,从而引出新时代建设需要“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工匠精神”来完成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这样,文本的拓展环节就把握时代脉搏,具有时代新意。 三、教师文本解读方法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以作者身份、学生身份、教师身份多维度解读文本,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得出最适合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
(一)追溯作者际遇,在时代中解读文本
早在战国时代,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主张。所谓“知人论世”,指文本解读时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许多作家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追溯作者的生平际遇,有助于我们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部编教材所选的鲁迅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就是以自己的童年、青年的生活经历为创作原型,这些生活经历是中年鲁迅不遗余力揭露封建礼教毒害、深切怀念恩师保姆、毅然弃医从文的缘由。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解读文本、打开作者内心奥秘的钥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作者因被贬而内心苦闷,寄情山水,随之发现小石潭美景,“心乐之”,进而觉得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然而愉悦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神寒骨”的环境的激发,马上联想到自身的境遇,继而心情低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最后“记之而去”。了解文本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
(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语境中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1.随文讲解语法概念
对文本中枯燥晦涩的语法知识、笼统的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切忌脱离文本,而应结合具体语境随文传授。例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只要让学生随文学习,理解意思即可,不必掌握句型特点。说明文、议论文的概念性知识要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实例,这样学生才会理解掌握,并且学以致用。
2.教给学生解读抓手
首先,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是“文眼”,往往表明写作对象、揭示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从标题出发解读文本,会收到直奔主题的效果。例如标题《智取生辰纲》概括了主要事件,同时“智”字鲜明地表明了作者对主人公的褒扬;又如标题《再塑生命的人》,将老师称为“重新塑造生命的人”,可见主人公对老师莎莉文的感激之情。其次,从关键词句入手。文章的关键词句往往揭示文章主旨,锁定这些词句,就能快速把握中心。例如《老王》的结尾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抓住关键词“幸运”“不幸”“愧怍”,教师追问“谁幸运?”“谁不幸?”“为何愧怍?”就能准确解读文本。再次,从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入手。例如《河中石兽》,抓住讲学家的自以为是的“笑”和河曲智叟胸有成竹的“笑”,就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明白作者的褒贬态度。
(三)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在活动中解读文本
“满堂灌、一言堂”的语文课堂早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又能水到渠成地完成文本解读。例如通过声情并茂的分角色朗读来品味语言,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来理解文章内容。又如在进行《皇帝的新装》教学时,笔者结合语文作业本上的脚本,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全班41人分为六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别饰演皇帝、大臣、骗子、孩子等角色。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兴趣盎然地设计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就地取材选取道具,有模有样地进行表演,将皇帝的愚蠢、骗子的狡诈、孩子的天真演得惟妙惟肖,在笑声中结束了课堂教学。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四)提升综合素养,在反思中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学习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古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最好诠释。“学高”指的是教师拥有系统的语文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新时代育人观。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是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也是教师示范作用得以实现的保障。教师应该时刻以学习的心态来对待课堂教学,学习教改前沿理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勤写教学反思。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师的文本的解读难易程度是否适度,学生是否接受理解;学生解读过程是否顺畅,是否需要改进方法;本课中学生学到了文本解读的哪种方法或技能。写教学反思时,及时总结文本解读的得失,课堂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完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总而言之,教师准确解读文本是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遵循忠实性、质疑性、创新性原则,以教师、学生、作者身份多维度解读文本,追溯作者际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在时代中、语境中、活动中解读文本,注重学习反思,加強自身综合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实效。然而,文本解读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用学习的心态继续探索、研究,以期促进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陈仁龙.文本解读的智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3).
[2]吴爱钧.多元有界:文本解读的神圣尺度[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4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