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策略性解读中学语文文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宁文娟

  【摘要】认知语言、还原语境、提纯撮要、联想生发、提问导向是我们在进行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时的重要策略,这五个读解策略从五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入点,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教材解析以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语言;还原语境;提纯撮要;联想生发;提问导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不同于数学、英语等学科,专门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特点量身定做,语文教材采取选文式,入选在内的是名家的某篇名作,同一篇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春》,小学生侧重教的是识字写字,初中生侧重教的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高中生则上升到知人论世、个性化解读,所以无论教学目标是侧重于“教学双基”“三维目标”,还是当下的“核心素养”,教材文本的解读不能盲目选择,要根据教师、学生、文本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考虑。
  运用读解策略对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有利于我们立足文本,用教材教文本,《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提到读解策略包括:认知语言策略、还原语境策略、提纯撮要策略、联想生发策略、提问导向策略,这五种策略是如何发挥功能帮助我们进行文本阅读的呢?
  一、认知语言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是文学、文章、文字,也是语言,其中语言是核心,它承担着载体和媒介的功能。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语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关注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风格特征显得尤为重要,说“一根稻草压死了一头牛”,殊不知,一根稻草并不能压死一头牛,那真正压死一头牛的是什么呢?那得是“最后一根稻草”,在这里,“最后一根”承担着语言的逻辑可通性作用。再比如“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里就要细分到北方的狼是与其他地方的狼不一样的,我们要认知到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在认知语言时,我们必不可少地要对某些字词或句子进行锤炼,如“未老莫还乡”的“莫”字,“烹羊宰牛且为乐”的“且”字,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下十四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粗浅来看是运用了叠词的修辞手法,实则是此人内心心境的真实写照,叠词使语言读起来有节奏、有轻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当时的凄婉沉重。《包身工》中有一段关于包身工起床时的描写非常经典,“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短短几句,将包身工仓促、混乱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短句铿锵有力,若将其变为长句,效果将大打折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更向我们解释了语言的奥妙。在涉及到古语研究时,我们还可以参照《古今文对照词典》。
  二、还原语境
  还原文本真实语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抓住主要意象、聚焦情感词语,带领学生深入文章真实语境,获得个性化解读。在《天净沙·秋思》中,前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很多人会将其视为无限凄苦悲凉的秋景图,将这些意象当作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藤是“枯”的,树是“老”的,连鸦也是“昏”的,着实看起来凄凉萧瑟。但是,如若还原语境的话,这些景物的描写其实是秋天景物的真实写照,在此之余,枯藤和昏鸦有老树可以依靠,它们是有自己的家的。再者,“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如果单独视之的话,甚至可以说是一幅十分温馨可爱的画面,这些是忠于真实事件的叙述,埋藏了诗人对此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真正能够突出作者悲凉羁旅心境的其实是后面几句,写自己独自骑着瘦瘦的马,夕阳西下的场景。
  三、提纯撮要
  提纯撮要这一环节,是一个提取文章精华、摘取要点的过程。相当于如若有一匹千里马,首先要做的就是“识马”“解马”,然后才能“鞭马”,策马扬鞭,驰骋万里。那提纯撮要就好比是这个识马、解马的过程。比如《孔乙己》中“他是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这一句关键在哪里呢?通过提纯撮要我们可以看出“唯一”这个词就表明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他与长衫主顾和短衣帮这两种人的格格不入,也体现了他身份、地位以及思想之间的重重矛盾,说明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另外,在杜甫的《兵车行》中,一句“牵衣顿足拦道哭”,这里涉及四个表示行为的动作:牵衣、顿足、拦道、哭,如果要提纯撮要的话,实在不知该如何选择,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的话,我们就能轻易找出其精华要点在“哭”这个字,因为下一句是“哭声直上干云霄”。
  四、联想生发
  联想生发就是由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相近或相反的事物。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联想的自然合理,而不是生搬硬套、胡思乱想。那具体有哪些方法呢?包括替换、填充、触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弯弯的(  )”,可以让学生在括号内填空,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与弯弯的有关的事物,可以是弯弯的月牙、弯弯的眉毛、弯弯的小河、弯弯的香蕉、弯弯的小桥、弯弯的铁丝等等。此时学生的思维会无限延伸发散,当将弯弯的换成圆圆的呢?那需要考虑的就是弯弯的和圆圆的之间有什么区别,哪些东西是圆的而不能用弯弯的来形容。触发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叠词组词造句实现。
  五、问题导向
  在课堂教学时,何时能用到提问导向呢?大抵是三种情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讲解至课文重难点时以及文章的过渡处转换处。进行提问导向可以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拉回文本中来,在文章的重难点或转换之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分析其为什么举的例子是山和水,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呢?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刘禹锡在这里提及山水,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旨在表明自己的志趣和追求,也表明自己崇尚儒家哲學的仁和智。白居易《江南》中教师运用提问导向“为什么诗人能不忆江南”?也就是为什么忆江南。学生通过寻找可以定位到诗中这样一句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往教学重点上引导。运用问题导向这一解读策略要将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杂糅起来,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能够灵活运用策略解读文本,带给学生更深的感受和体会的教师像是一个艺术创造者,往往能够造就一场饕餮盛宴。认知语言、还原语境、提纯撮要、联想生发、提问导向是进行文本解读的有力抓手,现今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所以策略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将教授的内容和所要教的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宁文娟,1994年生,女,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研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5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