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高三语文课堂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高考语文备考中,怎样才能提升高三复习课的质量,真正落实知识点、提升能力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文化的化育呢?在笔者看来,有四个着力点:精、清、通、情。
   一、精:精準定位,精讲精练
   1.思想认识。提高语文成绩是个长期的过程,而高三时间有限,这就决定了语文备考必须向课堂要质量。一要追求“现教现学现报”的教学效果,二要坚持“三不讲”的原则,即:会的不讲、看书明白的不讲、讲了也不明白的不讲。
   2.目标设置。虽然高三的复习课目标宏观上已经很明确——一个考点就是一个目标。但是,这个考点属于哪一个层级?要达成什么程度?让哪些学生达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要达成什么目标?这些都需要精准定位。
   3.精选资料。备课的过程也是挑选资料的过程,精选题目是重中之重,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落实。任何一本教辅资料都不能全盘照搬,教师要挑选、重组。一要避免错漏,二要保证题目的代表性。
   4.找准“突破点”。“突破点”亦即内容的变化点、难点,学生的薄弱点和短期提分点。如新高考内容的变化点和难点是加强了对文学鉴赏能力、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所以要拓宽研究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强化鉴赏能力训练,同时增加快速阅读训练。
   二、清:清晰明白,方法思路
   1.两种知识类型的传授。在经验传授、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清晰明白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要精讲结构性知识,更要注重非结构性知识。对于“结构性知识”这类静态知识的讲授一定要注意“适度”,重在传授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而“非结构性知识”的传授要注重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方法、理清思路。
   2.分解思维程序。一般人认为,思维是隐性的,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或者做大量练习来获得,这是一种误区。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通过分解来使思维程序显性化,提供给学生一个又一个清晰的思维路径;再沿着这一路径不断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思维的程序,最终再把这些程序归于隐性,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思维的方法和技能。
   3.复习课的本质。复习课既应该是“梳理巩固课”,还应该是“诊断课”。在讲解的过程中,不重在讲答案本身,而重在讲答案是怎样来的。同时复习课也是针对学情发现问题、诊断缺陷、完善结论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来,让问题困惑展现出来。
   三、通:整合迁移,打通联系
   1.化个为类,进行深层次类题整合。在讲评一个题时,要联系做过的类似的题目,思考高考是如何考的,还会有哪些变式以及发展,再通过训练继续巩固,这在后期的复习中尤其重要。这是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是打通思维、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
   2.相同考点在不同文体间的迁移。比如:小说和散文文体虽然不同,但二者具有考点相通的基础,要注意知识和能力点的迁移。比如作用分析题、赏析语句题、结构思路题、主旨探究题等,都是在考鉴赏分析这个能力点,可出现在对小说、散文二者的考查中,甚至出现在对古典诗歌的考查中。
   四、情:学情为重,情感调动
   1.学情至上。研究考纲很重要,掌握学情更重要。最大的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升学目标,必须基于学情来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
   2.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好成绩的生产力,现实中也经常出现“班主任效应”,即班主任任教学科的成绩就会好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和学生的情感更为密切的缘故。
   3.渗透审美和文化教育。比如:语用题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是教学和生活极好的连接点;阅读题本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要只看作一堆出题解题的语言材料;遇到文言语段,要借机进行品格教育,培养文化自信……
   4.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所以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
   综上所述,精、清、通、情这四个着力点,既关乎教学内容,也关乎教学方法,既有思维的训练,也有审美和文化的化育,是我们不断思考研究、努力践行的方向。
  责任编辑 晁芳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