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四个方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燕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陈鹤琴之口,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课堂教学就是他的主阵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师们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师生脸上的笑容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读书写作的能力强了,口语表达流畅了。但我们同时也发现,虽然课堂形式改变了,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却没有达到,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有的教师注重的只是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学习者”,把学习过程单纯地看成知识的接受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参与。说到底就是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掘课程的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课改之后的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在手脑并用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使其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朗读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读书实效
  朗读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老师们更加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他们的语言材料,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因而朗读教学被语文老师运用得淋漓尽致。现在在课堂上,已很少见教师手执粉笔、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景象,代之以书声琅琅、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范读、自读、分组读、表演读……这些方法很好,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课堂上一篇课文反反复复地读,可每次读前老师不给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随意,只是注重朗读的声音效果。是不是只要开口读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获呢?我认为并非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边读边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朗读教学,在朗读形式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白带着问题去读书,才能有所收获;给出读书方法的指导,如圈点阅读、质疑阅读、精读、浏览等,不同的学习目标可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总之,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一层理解,每一次的朗读都应该让学生得到一些读书的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学习的策略,确实发挥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
  三、注重现代教学手段,忽视了运用形式的多样性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运用,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片面理解信息化,盲目追求信息化的情况不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信息化仅仅体现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其实,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制作课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在课件的制作上,又表现为追求页面的华美、精致,内容却犹如教案的平面展示,没有或者很少有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材料,对课程的开发明显不够。如有一位老师教高尔基的《海燕》这一课,为了显示信息技术,整堂课都运用了背景音乐《梁祝》,确实有些不伦不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制作课件应该在搜集、整理信息这个方面着手,充分运用多媒体集音响、图画、影像、动画于一体的功能,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内容。可用可不用的时候不必勉强为之。
  四、注重教学方式改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以往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词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修辞和写作手法。学生只要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住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收效甚微。因此,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意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问、讨论、交流,成为教师们用得最多的手段。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新的问题。
  1.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老师问,学生答,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似乎这就是探究。其实,一个个肤浅的问题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2.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新的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
  3.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
  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每种教学方式学习的丰富内涵,真正调动学生的激情。特别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时,必须以学生扎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要讲求实效,要有针对性,难易适中,富有启发性,提问的数量也不宜过多;设计小组合作的时机、过程,在安排上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学生水平等,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不能走过场,追求表面的热闹,要讲求课堂的实效。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努力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平等民主、愉悦互动的舞台,使学生拥有探究问题、唤醒潜能的时空,经历获取新知、求得发展的进程,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