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 创新整合点
①以生为本,整合资源。通过“问卷星”互动学习平台,发布“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调查问卷,充分了解、掌握学情,以学定教,依据学情制作学习微课,通过百度网盘推送学习资源包,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探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②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电影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前指导学生根据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前置性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主要通过小组的讨论探究,解决课前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突破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内化。
③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课后,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家乡临淄的工农业状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掌握地理知识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转变,实现课堂知识的升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 教材分析
《巴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的第二节,从教材體系而言,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教学内容而言,巴西在文化、工农业发展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是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巴西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进入巴西。随着巴西种植园的发展,大批的黑人奴隶被贩卖到这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黑人,以及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通婚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便成为混血种人。在这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里,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巴西文化,如桑巴舞、狂欢节等。
巴西是世界上热带面积最广的国家,生长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因此,巴西的农业经历了采伐热带雨林、“采金热”以及种植咖啡、甘蔗、天然橡胶的过程,其间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巴西的铁矿、金、锰等矿产资源丰富,但缺乏能源矿,巴西政府通过多项措施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工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工农业大国。巴西的工农业发展历程,对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但缺乏理性的分析能力、质疑能力。课前通过“问卷星”调研学情,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存在两大困惑:①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为什么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②为什么巴西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依据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修改并制作微课“水资源与水能资源”,补充“巴西气候类型图”“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巴西地形和农作物分布图”“巴西矿产品和工业图”,为学生突破重难点搭建脚手架。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宽带网络、seewo触控一体机、计算机安装“谷歌地图”等教学软件。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巴西独特的文化、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工农业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读图、用图和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因地制宜、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
●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研学目的地是拉丁美洲的国家——巴西。巴西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的国家,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巴西,感受巴西的魅力和风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观看后请说一说,你看到了巴西哪些独特的地理现象?你对巴西这个国家有什么认识?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出问题:巴西这个国家,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国家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回答:有混血种人、狂欢节、现代足球、亚马孙热带雨林、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等。
教师点拨:巴西除了有独特的文化,在工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下面就开启我们的巴西研学之旅!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营造视觉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巴西》的浓厚兴趣。
2.学生展示课前的自主学习成果
(1)学生代表交流展示“巴西的地理位置”
经度位置:大部分位于35°W~74°W之间,位于西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5°N~35°S之间,赤道、南回归线穿过巴西,属于低纬度,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巴西西临大西洋,北面、西面分别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陆上相邻。
教师评价并提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同学们根据巴西的地理位置思考,我们去巴西研学应该准备哪些生活必需品?给家人报平安,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防晒物品、防蚊虫物品等。
教师点拨:巴西位于西半球,中国位于东半球,给家人打电话报平安,应该注意时间的差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纬度位置推测出巴西气候,再根据气候特点准备去巴西研学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到学地理用地理。
(2)学生代表交流展示“巴西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PPT交流展示:巴西和美国截然不同,美国以白色人种为主,因为历史原因,巴西混血种人数量多,而且巴西主要讲葡萄牙语;巴西有著名的狂欢节、桑巴舞和现代足球,这都是巴西靓丽的名片;美国以温带气候为主,而巴西以热带气候为主,所以巴西盛产咖啡,巴西咖啡世界闻名,巴西人也非常喜欢喝咖啡,我们去巴西研学,一定要品尝巴西醇厚美味的咖啡。
教师评价并提问:巴西有极具特色的巴西文化,去巴西研学,应学会几句常用的什么语言?要带些什么特色物产送给亲朋好友?
学生可能回答:葡萄牙语、咖啡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从“巴西极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角度,感知巴西的人文地理特点。 (3)学生代表交流展示“巴西的世界之最”
PPT展示交流:巴西是世界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有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有世界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
教师提问:巴西这么多的“世界之最”,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可能回答:由纬度位置或者地理位置决定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梳理地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自然地理的视角——“世界之最”这个窗口,更好地了解巴西。
3.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活动一: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为什么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电子白板出示“巴西的气候类型图”(如图1)、“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如图2)、“巴西地形和农作物分布图”(如图3)三幅地图,提问:
①亚马孙平原是什么气候?气候特点是什么?
②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亚马孙平原人口稀少?
③巴西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④综合三幅地图思考:农作物的分布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可能回答:农作物分布应考虑气候、地形、人口、交通等。
⑤拓展提高:你们小组分别从三幅地图中获得了哪些地理信息?发展种植业需要什么条件?你们小组是通过什么方法、从什么地理角度突破难点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拨:亚马孙平原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湿热的气候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更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巴西的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是发展农业的条件,但并非决定性条件,发展农业还应该考虑气候、人口等综合条件。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有效信息载体和重要学习工具,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根据三幅地图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梳理人地关系,提升学生运用地图和已有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活动二:为什么伊泰普水电站没有在亚马孙河修建?
电子白板出示“巴西矿产品和工业分布图”(如图4)、“巴西地形和农作物分布图”(如上页图3),播放经过二次备课修改之后的微课“水资源与水能资源”,学生再次观看微课,提问:
①水能与水资源有什么区别?
②水能丰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③亚马孙河流经什么地形区?巴拉那河流经什么地形区?
④亚马孙河的哪个条件不适合建造水电站?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回答。
教师点拨:水能与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能资源丰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落差大、水量大。亚马孙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所以不适合建造水电站。巴西缺乏能源矿产,巴西政府通过建造伊泰普水电站解决本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⑤拓展提升:电子白板出示两幅图片——“巴西甘蔗”(如图5)、“酒精汽车”(如图6),提问:巴西汽车为什么先喝酒再上路?
學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巴西缺乏石油等能源矿产,但是巴西盛产甘蔗,巴西政府从甘蔗里提取酒精,发明了以酒精为动力的酒精汽车。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巴西盛产甘蔗与酒精汽车之间的关系,理解巴西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因地制宜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4.课堂延伸,明确责任
电子白板出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一句经典名言:“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提问:
①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面临的灭顶之灾是怎么形成的?这场灾难是短时间形成的,还是长时间形成的?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
②看了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悟?
③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通过哪些措施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④结合我们的巴西研学,巴西政府应该大力保护的生态环境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理解“保护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不但要关注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更要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树立环境责任感,提升地理素养,收到“既得东隅,又收桑榆”的教学效果。
5.课堂小结,交流收获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巴西研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相互交流并总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享收获、梳理知识,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6.拓展提高,学以致用
教师:同学们,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以致用,课后请你们尝试着运用巴西这节课的知识,分析家乡临淄的工业和农业状况,做到学以致用,并把本节课最感兴趣的问题分析后做成手抄报,放到班级QQ群和微信群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是地理课堂的延伸,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 教学反思
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课前通过问卷星调研学情,根据学情制作微课,并倡导学生运用已经关注的“小熊学地理”等微信公众号,进行选择性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现了由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的转变。课前通过QQ和微信指导学生根据“学习资源包”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主要解决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微课,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在讨论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小组的交流中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 ③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现了由关注“知识学习”到关注“学生发展”的变化。课中通过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片段,引导学生不但要关注巴西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更要关注全球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树立了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课后倡导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家乡临淄的工农业状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开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点 评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以其诸多的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张慧琴老师的课例《巴西》,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1.以生为本,开启自主探究之旅
本节课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张老师为学生提供微课、视频、电影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前指导学生根据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前置性的自主学习,并通过“问卷星”调研学情,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两大困惑,重新修改并制作微课“水资源与水能资源”,补充“巴西气候类型图”“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巴西地形和农作物分布图”“巴西矿产品和工业分布图”,做到了尊重学生,从学情出发,引领学生学会从多维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从课前到课堂,再到课后的探究作业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展示貫穿始终,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探究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提升。
2.问题导学,构建深度学习之场
问题导学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从课初质疑到自学展示,张老师通过简洁清晰的问题预设,启发学生思考,变学知识为用知识,注重学以致用。在合作探究阶段,张老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了两个小组探究活动:①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为什么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②为什么伊泰普水电站没有在亚马孙河修建?这两个问题属于高阶问题,设问灵活,极具综合性和挑战性,恰切的设问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深层思维。此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张老师设计了递进式的“问题串”,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给学生合作研究搭建了支架,学生在“问题串”的导引下,思维被激活,思路逐渐拓宽,深度学习得以真正发生。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整合的亮点有很多,但我在感慨于张老师简洁高效巧妙的设计的同时,还是要提一点建议:课堂展示的方式如果更多样一些,再赋予多元的评价策略,相信翻转的课堂会更精彩!
(点评人:2019年度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评委/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李安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