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与听觉》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 创新融合点
①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实现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有效延伸,拓展了教学空间。
②交互式微课让课前自学更有效,帮助教师摸清了学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③动画微课、Flash动画视频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将抽象问题可视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④交互式电子白板、原创拼图游戏及教学平台的限时答题等功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互动,直观呈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本章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因此本节在整章内容中起到开篇点题、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新课标要求加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本节内容包括眼和视觉及耳和听觉两部分,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讲授耳和听觉,教学内容包括耳的构造、听觉的形成、保护听觉三方面内容,在前一节课讲授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进行本节内容的讲授更易于学生类比掌握,同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同时,在讲授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认同听觉卫生,由己推人,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眼、耳等感觉器官也较为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教学难点在于化抽象为直观,引领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总结。教师应注意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喜欢的小游戏、动画、微课为主构建课堂,可以清晰直观地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的形成过程展现清楚,易于学生掌握,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也使得记忆不再枯燥;同时,以分析多媒体资料、讨论交流的方式为辅,强化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能够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②能够概述耳对外界声音的接收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眼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进行类比,可以总结归纳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关注用耳健康,学会保护耳。②体会聋哑人的生活,学会尊重、关爱聋哑人。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利用交互式白板、平板、免费教学平台雨课堂、生物模型等教学工具打造浸润式教学环境。课前下载雨课堂电脑教师端,在平板上安装雨课堂手机学生端。
●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预习任务:
①欣赏视频——舞蹈《千手观音》及《千手观音背后的故事》。
②阅读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耳朵的故事”“耳朵的构造”等学习资料。
③利用雨课堂学生端完成课前练习。
学生按照要求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教师再根据预习任务反馈调整授课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舞蹈、了解舞蹈背后的故事,引起学生对失聪人士的关注和对听觉的重视;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借助雨课堂平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及时对学生的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前练习的准确率等进行了解,更好地摸清学情。
2.课堂实施,掌握新知
(1)游戏导入,认识听的重要
①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舞蹈,了解了失聪人士的故事,但仅靠读故事很难感同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亲身体验失聪人士的日常感受。
教师利用PPT呈现游戏要求:
《感受无声世界》
大家根据座次,每列同学为一组,参与游戏。
假设每列同学中只有第一位同学可以听到声音,其他同学无法听到声音。
教师告诉每列同学中的第一位同学一个物品的名称,同学们依次用声音之外的方式告诉后面的同学,直到每列最后一位同学。
②师生一起完成游戏,比一比哪一列的同学能够快速准确地将信息传递过去。
教师追问:同学们,我看到大家都是用字条的形式将老师告诉大家的物品名称传递过去的,又快又准。但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无法使用文字的,所以在游戏中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下面我们再做一次游戏,这次,说话和文字的方法都不要用,看看谁更快。
③学生再次完成游戏,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采访:这两次游戏带给你什么感受?通过参与游戏,你对“失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两三位学生作答。
教师点拨:通过刚刚的游戏,想必大家对听力的重要性都有了自己的认识。那听力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耳和听觉》这一课。
④PPT呈现课题和教学目标。
⑤学生登录雨课堂账号,进入课程学习,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两轮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失去听力的不便,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习的专注度。
(2)动画拼图,学习耳的构造
①PPT呈现舞蹈《千手观音》的照片及课前任务练习题:你认为这些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②教师结合学生课前任务练习题所做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失聪与耳朵的哪个构造有关。
③播放《耳朵的构造》动画微課。
学生观看微课,结合耳朵的构造图识读耳的各部分名称。 ④利用雨课堂发布练习题,设置限时答题时长,指导学生快速完成练习(如图1)。
⑤将学生答题成果及时在屏幕上呈现出来,针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讲解。
⑥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耳的构造拼图游戏PPT。
学生从雨课堂学生端接收后迅速完成游戏。
⑦教师随机请一位同学上台利用交互式白板完成拼图游戏。接着,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次带领学生共同指认耳的各部分构造。
设计意图:以失聪人士面临的困难为切入点延续课前翻转课堂的学习。利用动画微课有效拓展课堂容量,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时答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3)类比推理,探究听觉的形成
①呈现舞蹈《千手观音》的舞者照片。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知道耳朵的构造了,但想要知道人们失聪的具体原因,还要从听觉的形成说起。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视觉的形成了,大家还记得吗?
②利用雨课堂发送视觉形成的图文资料。
学生利用资料回顾视觉是怎样形成的,进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各组利用雨课堂将本组讨论结果发到平台上。
③教师将学生答案呈现到大屏幕上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④教师播放视频《听觉的形成》。
学生观看视频,尝试解决本组在小组讨论时存在的错误。教师随机请一到两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分享。
⑤分段播放Flash动画《听觉的形成》,引导学生明确声波是如何传导的,耳的各个结构在听觉形成过程中承担了怎样的功能,总结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⑥利用雨课堂发布练习题(如图2),设置限时答题时长,指导学生快速完成练习。
⑦将学生答题成果及时在屏幕上呈现出来,针对出错率较高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回顾已学知识—类比尝试解决新问题—看视频发现错误—具体演示解决错误—完成习题夯实基础”几个步骤,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掌握新知。
(4)案例引领,增强保护听觉的意识
①教师播放公益广告《无声的世界》,呈现我国听障人士的数据。
国内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听障人群数量高达2780万,居五大残疾之首,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每年有2~3万新增听障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三分之一存在听力损失。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新生儿出生率增高,加之高龄产妇增多、环境污染、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个数字将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
②学生看公益广告,阅读数据后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加深对听力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③呈现耳损伤及保护听觉的多组漫画(如图3),请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保护听力?
设计意图:用数据和充满温情的公益广告给学生以震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再利用多组保护听力的漫画,引导学生明确保护耳与听觉的具体措施,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5)课堂练习,夯实基础
①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课堂练习。
②学生快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设计意图:利用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3.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师:请同学们调查身边有哪些不利于保护听力的因素,写一份“怎样保护听力”的建议书并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发给老师。
教师收集建议书后利用社交平台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后共同编写一份保护听力倡议书,印发后请学生带回家向身边人的进行宣讲。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课堂向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认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认知。
● 教学反思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所学的内容许多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其进行还原,增强教学的可视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有限,技术手段不算前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借助现有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本节课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一个尝试。最终,笔者得出结论:只要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与学情,巧妙设计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的切入点,善于运用现有设备和现有软件的功能,就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从本节课的效果看,本课有效突破了重难点,学生的练习准确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同时,教学模式实效性强,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多节相似的生物课。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平板和雨课堂操作不熟练而耽误时间、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挖掘不够深入等可改进之处。
点 评
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带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迭替更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也越来越好,能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敬仲镇中学的李鹏老师设计的《耳与听觉》一课,运用了雨课堂、微课、Flash动画、交互式电子白板、原创拼图游戏以及教学平台的限时答题等功能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师生互动,直观呈现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本课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制《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整章内容中起到开篇点题、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把这节课上好会让对这一章节后面的学习事半功倍。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利用雨课堂做好课前的预习任务,根据雨课堂反馈上来的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了授课细节的调整。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又通过PPT、Flash动画等手段顺利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完成耳的构造拼图游戏。在课堂的检验环节,通过雨课堂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在课堂延伸环节,李老师又让学生调查身边有哪些不利于保护听力的因素,写一份怎样保护听力的建议书并利用雨课堂教学平台发给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课堂向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用认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强化认知。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雨课堂教学平台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动画微课拓展了课堂容量,拼图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时答题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这是一堂典型且成功的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课,朴实而不花哨,技术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
本节课虽然很成功,但是还有个别地方是需要注意的:本堂课的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手段有很强的把控能力,对这些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使用要非常熟练,否则整堂课的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
(点評人:2019年度全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交流活动评委/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电教中心 李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