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地域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将地区丰富的社会以及自然、人文等众多资源融入到语文课程建设之中,有助于提高语文课程教育质量。语文属于人文性学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语文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效融合,通过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能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文化认同感,切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综合素养。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情况,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乡土文化;缺失
  引言
  基于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与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基于世界文化大同背景下,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逐步消失,语文学科是进行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学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文化缺失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引导与帮助。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便提出具体的以生为本教学方案。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缺失乡土文化的原因
  (一)图书馆书籍中缺乏乡土文化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更加先进,但是部分经济条件落后,或者是偏远地区的學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农村小学教学改革受到了交通环境以及资金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图书馆是对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部分学校经济条件较差,并没有设置图书馆,由于缺乏资金,所以即便设置图书馆馆内资源也是少之又少。并且图书馆内有关地区自然风光以及民俗风情书籍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接触乡土文化。
  (二)教学内容缺乏乡土文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选用统一语文教材资料,这些资料通常是城市地区专家编制的。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城市文化为教学主导,缺乏乡土文化资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农村学习环境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育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教学手段缺乏乡土文化
  由于当前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滞后,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乡土文化有效融入到课程设计之中,学生也难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途径,缺乏对自然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的关心意识。由于受到此种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国事家事都与自己无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性格偏激,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乡土文化的具体对策
  (一)应用课内资源融合乡土文化
  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资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都加大了教育创新力度,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很多语言学习内容,例如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以及诵读与积累、语文与生活等众多板块。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众多板块渗透入乡土文化知识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配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当地教学内容,可以举办故事会,使学生收集当地的传统故事以及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整理之后在小组进行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想法和意见,使班内学生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带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亲切感与熟悉感,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相同文化,能够实现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发展,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有效导入相同文化,例如可以开展家乡解说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家乡相关的自然环境或者是风土人情故事、饮食习惯与节日风俗等等,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全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产生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三)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渗透乡土文化
  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态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活动主体,能够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占据较大部分比重,如果只依靠课堂上的内容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全面增强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所以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接触当地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乡土文化的挖掘者以及传播者。
  由于当前农村教育体系难以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大量的书籍,所以教师必须要认识到乡土文化属于良好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应当加强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本地文化的有效联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之中参与课外活动,更好地理解并探究乡土文化,提高语文阅读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始讲解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搜集家乡的名人轶事,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或者是询问长辈等方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将要搜集到的任务记录下来,然后再活动中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人物题材的文章,能够实现乡土文化的有效渗透,并且极大程度上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我来当导游”口语交际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介绍家乡风土民情以及乡俗习惯的内容,写出一篇解说词,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能够朗读出解说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保留乡土文化,必须要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教师首先要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了解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以及具体的价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有效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就是乡土文化,并且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发扬,同时也应当积极吸收现代的文化精华,应当坚持以我为主,从我发展的发展理念,对于文化具有开放的情怀,能够吸取优秀文化长处并且借鉴其他的优秀成果,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坚持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乡土文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乡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设计有效将文化渗透入实践教学之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且能够使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实际。
  三、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得出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将乡土文化有效渗透入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学科是语言应用的实践性学科,也是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必须要紧密贴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之后,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接班人,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乡土文化,使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我国的壮美山河,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开拓学生学习视角。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潘祝青.小学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化话语的失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7(09):84-86
  [2]黄双柳.小学语文教材之忧:对乡土价值的遗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65-168
  [3]汪广芝.小学语文教育中乡土文化缺失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2(06):159
  [4]伍叶琴.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教育元素的缺失与补正———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7(01):78-80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