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要上好《道德与法治》,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需先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課程的特点和孩子的基本情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一、感知生活,重视课前体验
  (一)畅所欲言,课前分享
  俗话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惟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老师要第一时间把整本书浏览一遍,根据这个学期的总目标和每个单元的小目标来设计与之相关的课外活动,在不同时间为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和“任务”。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我爱小树》。主要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喜欢树,激发学生行动起来,投入到爱护树木的行列。这个教学过程就是渗透保护树木,爱护绿化的法治意识。
  (二)亲身经历,体验生活
  一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是《我和大自然》,老师教学之前可以布置全班同学种花种豆种树等,因为这个学期开学刚好是春天。“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师可以让孩子种点常见的植物如红豆、绿豆、黄豆、花生、向日葵等。建议老师去市场买点向日葵种子,每位孩子发三粒种子,让孩子在家里种。剩下的种子让他们种在教室门前的花坛里。全班孩子轮流打理,并要求孩子们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组长负责记录。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天主动去浇水、施肥。孩子们看着向日葵一天天长大,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上课时老师结合同学们的生活体验进行讲解,孩子听起来更认真。通过交流种植心得,分享收获的快乐,孩子感受到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从而受到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立足课堂,使课堂生活化
  (一)听一听
  课堂最多的活动是听,有时是老师讲,孩子听;有时是个别孩子讲,大家听;有时是小组里孩子讲,组内成员听等等。孩子要学会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话,首先这个讲话的人就要把话说得“动听点”。可以说孩子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教学时把课本里简单的插图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把课本的主人公换成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孩子们就很喜欢听。
  例如一年级第9课里《我和弟弟》的故事,班上刚好有一对龙凤胎,把故事主人公换成班里的真实人物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在故事中深刻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真挚感情。现在二胎时代,很多家庭都是两个孩子,在课堂上多讲些兄友弟恭的故事,给孩子传播正能量。教师讲课时除了用好课内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拓展资源,用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小故事或者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来吸引孩子,走向生活,在生活中领悟。无论是老师讲故事,或者学生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讲话要有幽默感,再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孩子们就更乐意倾听,教学效果更好了。
  (二)说一说
  曾经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位教授分别为成年人、大孩子、中孩子、小孩子上课,做了一个小实验,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成年人、高中生、中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阿拉伯数字零、英文字母O、圆圈等等”。他们答案的规律是:年纪越大,得出的答案就越少!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的回答就精彩了:有的说是皮球、有的说是车轮、有的说是珠子,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纽扣……总之,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孩子天马行空地想象,五十个孩子,差不多说出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从这个小故事里可以看出:小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的优点是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要抓住孩子的这个特点,在教学时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读一读
  《道德与法治》里有很多儿歌和顺口溜,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自由读,小组竞赛读,男女读、开火车读、同桌读、拍手读、齐读,配上动作表情来读等等多种形式,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老师除了可以用书本上的儿歌,还可以上网收集一些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读,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 邱 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3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