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环节教师介入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一方面要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提高语文素养,塑造人格。但从当前的语文学习来看,教师如果忽视了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会陷入无序、高耗、低效,语文课堂也呈现出沉闷枯燥、低效拖延的现象,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环节。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师是策划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学情调研,要梳理课堂流程,要对学生进行分批培训,要做探究学案编写、任务分配;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参与、课堂评价、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后总结、反思、查漏补缺、测试巩固等。
  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本环节,预习解决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知识,那些自己学不会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学和群学、质疑和对抗、讨论与交流来解决。但现实情况是学生预习效率低下,对学习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够,预习中或者认为知识简单,自己都会了;或者认为太难,做不到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拓展,进而放弃预习,所以教师在预习环节要做好为学生服务。教师要具备很好的学科素养,要能够挖掘教材,整合并拓展教材,点燃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創造性。
  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总结出了一个合理、可操作、有价值的学生自主学习预习环节的教师介入策略——探究学案的编写和有效使用。通过教师的科学介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质疑,打破沉闷、枯燥、低效、拖延的语文课堂现状。
  探究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心中有人,目中有纲”,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层次分明。重视对课标的把握、文本的解读、问题的设计、检测题的优化等。把握学情是前提,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储备,以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教师应严格遵循三维目标,依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问题的设计应该多元化、类型化、层次化。就问题设计的类型看有四种: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新型问题、训练型问题。呈现型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运用学习工具对接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学会整合分析数据,就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发现型问题需要通过探索研究、推理论证才能解答,学生依靠资源、工具,借用方法和能力,进入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宽广的学习空间。创新型问题多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给予多元解答。训练型问题指紧随知识点、难点和易错点,配以相应的巩固型练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例如,《项羽之死》的探究学案的编写,四类问题的设置顺序依次是: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项羽其人,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等;还包括字词句、文言知识的整理积累。2.明确史传文学习的共性,总结项羽的人物形象(依据其编年体人生经历表概括)。3.探讨项羽之死的原因,探讨生命与尊严的辩证关系。你对项羽的选择怎样评价,进而拓展对历史上一些人物的生死观的评价。4.文言文阅读《巨鹿之战》,积累有关项羽的诗歌和成语。
  在这个探究学案中,预设的自主学习的轨道十分清晰,四类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各自完成其所对应的三维目标。以此为预习方案,由浅入深,照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解决问题,质疑、联系、挖掘规律、反馈检测。最后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全体学生解答。
  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是教育的宗旨。语文养成教育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学生自觉学习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在语文老师的点拨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能阅读、自能探究、自我发育,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自信自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探究学案的编写和有效使用,促进了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激发、点燃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考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了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碰撞与交流,进而生成更多让人惊喜的资源,最终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成长,形成了好奇心、创造力、自信心的生长,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行动创新的能力,生成智慧,培育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4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