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引入新知、理解新知。对此,教师可通过信息化手段等将抽象的概念、定义、理论生活化、图像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展示学生的电子作品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关键词]情境;信息技术;生活化;合作探究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知识点的引入方法及学习方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就是将所讲知识寓于生活实例,并以此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与情境相关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为了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形象,有必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信息技术知识融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生活情境,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更自然地掌握知识,发现这门学科的有趣之处,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是有利于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个体的认知需要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建构过程,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具体、直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只爱操作、不爱理论”的情况,这使理论知识的教学成为难点。而通过创设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性知识,感受理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体会理论的实用性并学有所用。
  三是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过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相对系统并相互联系的,通过创设融合旧知识的教学情境,可引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有效促进新旧知识合理有序地过渡,不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把握。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育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增强信息意识,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保证学生在利用网络为生活服务的同时不会在网络中迷失。
  二、为理论化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关概念、定义、定理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常感到抽象、枯燥、不易理解,有时就算勉强记住了,也不能正确应用。对于这些理论化的知识,教师要找到生活中与之相似或相通的实例并引入教学,采取形象化、具体化、图形化、事例化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计算机中的“文件”是指存储在硬盘上的信息的集合;“文件夹”是用来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分类管理的容器。这两个概念单从字面上不易被学生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时向学生呈现了分别存放着纸质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的实物文件夹,并分别贴有“文档资料”和“图片资料”的标签。教师让学生说出文件夹中的内容,并在纸上画出草图。学生通过观察及畫图发现:每个文件夹中的文件有一些共同特点,同类型的文件会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每个文件或文件夹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时,再观察计算机中的内容,发现它们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文件,如图片、表格、文档、音乐、电影、软件、程序等;另一类就是文件夹,用来分类别容纳以上各种文件。这样以实物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虚拟“文件”与“文件夹”的概念。
  又如,在计算机文件或文件夹的命名原则中,同一目录不能用相同的名字建立文件或文件夹,不同文件夹中允许用相同的名字建立文件和文件夹。学生对此理解困难。教师就用简单的画图法创设了教学情境(见图1)。首先引导学生观察D盘下的两个文件夹1和2,这两个不能同名,是因为在同一级别(目录)中同名将难以区分;但是文件夹1中有一个子文件夹却可以命名成“1”,因为它们处在不同级别下,即便同名也可区分;文件夹2中的子文件夹也可以命名为“1”,因为它与另两个同名的“1”处在不同的文件夹里,可以区分。文件的命名也同理。这样,通过绘制草图将复杂或抽象的原则具体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充分利用优秀电子作品创设情境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和一个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因此,笔者每年都会要求学生在学完这些内容后设计并提交一份电子作品,并在新一届学生开始学习相关内容前,精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笔者曾在课堂上展示往届学生作品《城子古村旅游小知识》,使学生从图片、文字、艺术字、背景及目录中发现“原来我们的村子这么漂亮”,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
  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薄弱学校的改造,大量信息化设备进入校园,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互联网等创设情境,辅助教学。例如,在为七年级学生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时,笔者下载了相关视频资源并在课堂上通过电子白板播放,使学生们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样子,还引导学生将其与今天的计算机进行了对比。这种通过影片进行生动演示的教学效果大大高于单纯的语言描述。又如,在八年级学习计算机网络连接的内容时,教师下载了“无线路由器设置”的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要求各小组根据视频自己动手设置路由器,使手机能够连上Wi-Fi。这种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五、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情境
  在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探究中,要把教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大多数内容都适合创设驱动性的任务情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新知识并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例如,八年级“走进网络世界”中提出: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功能独立的网络终端,通过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网络通讯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这个概念很长,新鲜名词较多,理论性也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一概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还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把这一概念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四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任务1】由物理学的知识可以知道,教室里的电灯之间是用电线连接的,电脑是否也能用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呢?
  【任务2】教室里的电灯能够随时亮起来,是因为存在一个由电源、电线、开关、电灯等组成的电网。要使计算机组成一个网络,也需要一些辅助设备,请观察计算机教室里的电脑是用哪些设备连接起来的。
  【任务3】如果两个公司或单位之间要顺利合作,就需要签订一份双方共同遵守的项目合同或协议,其中的约定要使双方都能理解并执行。那么不同品牌、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之间要实现相互能理解的通讯,是否也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协议呢?
  【任务4】公司合作是实现互惠互利,电脑連网后能实现什么?我们用连网的电脑能做些什么?请大家结合身边的生活实例、已播放的视频和图片举例说明。
  通过将复杂的概念分解为以上四个问题,学生就可以带着任务探究新知识。电灯的连接需要电线,网络的连接需要网线;电灯发光需要有电源、开关、电线、灯头等,网络连接也要有服务器、路由器、网线等相关网络设备;公司合作要签订协议,不同电脑之间通讯也要有相关的协议;公司合作是为了实现互惠互利,电脑连网也是为了互惠互利,如可以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等。通过这样的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发现事物之间相似或相通之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寻找答案、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已学知识的迁移,还能够让理论知识变成生活常识。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情境的创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动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学科知识为目的,灵活地设计并实施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郭向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