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和谐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同时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很生硬,只是单纯地为学而学,他们会计算,可以熟练地背诵公式、法则、性质,但在需要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表现出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严重脱节。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深刻意义,切实感受到日常生活与数学的息息相关,认识到数学是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
  一、寻找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从而产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情感。例如,笔者任教一年级时,在开学的第一天与学生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你们今年几岁啦?
  生:六岁……
  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多少岁?
  生:想。
  师:老师比你们大了三十七岁,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线索)
  生:四十三岁。(个别学生的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用37+6算出来的。
  (教师表扬了这名学生,然后再面向全班学生提问)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学,想一想,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什么地方用到过数学呢?
  这时,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和勇跃的发言,学生们说:“我坐电梯需要按数字”“买东西算钱要用到数学”“我和小哲比谁的卡片多要用到数学”……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在热烈的讨论中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又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用到的质量单位,回家进行一个小调查并整理出来。第二天,学生们果然收集了很多关于质量单位的数据,包括: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自己的体重是41千克,书包大约重3千克,一辆汽车的载重是5吨,一块橡皮大约是10克,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90克,一袋食盐重500克……通过调查,学生不仅知道了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也对这些质量单位有了基于感官的认识。同时体会到,只要善于观察,就能找到很多生活中的數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喜爱。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地分析教材,并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要进行灵活的优化组合,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变得更加鲜活、形象、具有活力。这样,不仅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也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有关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很多学生面对类似“128-99=129-100+1”这样的题目,不理解为什么在减100后要加上1。此时,笔者就邀请一个学生走上讲台进行实际演示:把128元放在学生的包里(其中包括一张100元纸币),然后让他拿出99元,结果他拿出了100元。接着笔者问学生:“现在该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应该还1元给他,因为多拿出了1元。”如此,学生更好地理解了“128-99”就相当于“129-100+1”,进而明白了“多减多少就要加上多少”这个道理。
  又如,对于“把6块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些糖的几分之几?每份有几块糖?2份是这些糖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混淆,笔者就准备了糖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亲自动手分一分,然后再来理解这些问题,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如此,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容易,而且印象更深刻。总之,要将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明白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并逐渐找到学习数学的良好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三、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除了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还要力求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时,要自然、巧妙地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所学知识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并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自觉运用数学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爸爸把外婆接到小明家住了两个月,你知道外婆在小明家共住了多少天吗?这里学生就要结合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考虑到相邻两个月的天数会有变化,因此答案也是多样的。在教学“最佳方案”这一内容时,笔者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班有2名老师和50名同学租车去春游,中巴车每辆租金200元,最多坐20人;面包车每辆租金90元,最多坐6人,要怎样租车才能最省钱?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首先应尽量租中巴车(因为中巴车坐满每人10元,面包车坐满每人15元),其次要尽量坐满,不留空位,所以应租2辆中巴车和2辆面包车最省钱。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运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资源,远离生活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坚持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将生活情景数学化,从而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责任编辑   姚力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