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叙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潜能,使其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把课堂搞活,吸引学生,语文教学教师要实现课堂少讲,一定要重视把功课做在前面,早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交给学生,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关键词:农村学校;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策略
一、 让语文课堂更有趣味性
妙用导语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上,像磁铁般把学生吸收住,诱发情感,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巧借情感把控课堂。情感是教学中的“高速公路”。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生动的讲述,信任的目光,饱满的情怀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应用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教学。新课程倡导合作理念,小组合作形式成为课堂主流。小组合作形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表演课本剧。语文课本中除了说明文、散文、议论文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小说、记叙文、戏剧等,这些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表演本身就是习,学生改编的过程更能学到许多的知识。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设置离学生生活较近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了课文《羚羊木雕》后,可设置问题:“你觉得,在交友中,友谊重要还是礼物的价格重要?”“我把珍贵的木雕送给了自己的朋友,这样做对不对?”等,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的生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经常变换学习形式,有效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学会根据所讲内容,选择恰如其分的教学方式。如朗诵、合作、辩论、研究、摘抄、背诵、练习等,要善于搭配组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他辅助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把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东西直接变成画面,优美的画面配之以声、光、电效果,成分激趣学生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备课前要认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要有这种强烈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遇到新方法要去尝试,对教学方式了如指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挥洒自如,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精彩纷呈。
二、 让语文课堂教学“少教多学”
高效课堂中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课堂中教师并未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教师的关怀和间接引导却是最有效的控场法宝。让语文课堂教学“少教多学”,教师要弄清教与学的关系,多角度看待教与学,打造高效课堂,真正做到高效课堂高效教,高效课堂高效学。
做到教学相长。高效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味主导课堂和控制学生,不能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权。教师课堂教学不能面面俱到,要给予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思维时间。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要控制好授课时常,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和高效。教师少教是更好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创建高效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同学长处补足自己不足至关重要。如教师通过学生分组形成学习小组,课堂学习中轮流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在交流碰撞中感受思维和知识的力量。小组活动设置有效缓解了教师授课壓力,极大释放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预习。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学生课前做了准备,课堂上自然就有了表达欲,把自己不懂的知识全部说出来,针对教师授课内容形成自己的理解。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思考来发声,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过分教学压力,自然而然也能够营造“少教多学”的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新课标强调教师需要更多转变教学思维,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帮助教师更好
地制订教学设计,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法。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予以鼓励,不打压,不讽刺学生学习。
三、 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开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首要设计好教学方案,方案中要设计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和操作性。教学程序要清晰,循序渐进,转换自然,衔接无痕。每个步骤要对应学习目标。要着重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要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活动要求易于理解,活动形式丰富,课堂具有高参与度、高认可度、高思维度、高流畅度、高达成度。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开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课堂要体现学生学习的时间多于教师讲的时间。为了控制教师讲的欲望,教师在每个步骤说什么都要预设完整,切不可随堂随心所想去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在学生学习时把握反思的节点,根据反思及学习反馈情况及时作教学决策予以改进,因材施教。最好先试讲或默讲演练,记录比较教和学的时间及学习内容,看看是否是少教多学。
开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加强合作,与本组教师合作,跨学科合作。要加强学习,敢于尝试,大胆运用新思想新技术。要体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性。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要让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应有发展,让学生动起来。
开展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动耳听,听清教师对本节课的要求,达到的目标。要让学生用眼看,看课本中的课文、例题等,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要让学生讨论交流,在看的过程中收获,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这个问题应用了什么知识解决等,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讨论可以分小组或者自由结合,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让学生动口说,说出讨论过程中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鼓励。要让学生用心记,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记下好的方法等,从中学到不同的分析思路。 四、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吸引学生
入班笑脸化。上课前不论自己心情怎样,在走进教室的刹那,要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的笑脸。学生们每天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师的脸和表情。教师课前的笑脸可让学生愉悦心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情景化。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科特点,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来设置课堂环节。让学生们在学习环节中,体验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科学知识的道理。
环节戏剧化。课堂环节与生活联系,传授知识中分享学生的生活趣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回答问题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点评调侃化。对学生点评时,多用鼓励并带有调侃的语气。如“你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嘛!都快超过我了!”“你的这个想法很特别,我都没想到呢!”
收尾严谨化。在学生精力分散之前的最短时间里,用结构化、图示化方法,对整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颗粒归仓,避免枯燥丧失课堂活跃度。充分把握学生做到收放自如。
五、 让语文课堂实起来提升质量
语文教师要不断革新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上课,对学习充满兴趣,有自发学习的上进心。
语文课堂要扎实。有意义是一堂课的基础评价标准。教师授课前可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需要,给学生投影一张课文图片,有意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入投入课堂。
语文课堂要充实。课堂要有效率,教师课堂教学要抓住教授内容核心。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如何围绕教学主要内容,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
语文课堂要丰实。丰实就是师生在课堂中能激发出多大火花,能不能通过师生交流产生新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文预设问题,准确勾起学生思考,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教师要能接住学生的奇思妙想,把学生的创新内容转化成课堂中宝贵的部分。
语文课堂要平实。课堂教学要平等,任何一堂课必须要有学生的广泛参加。师生的课堂地位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而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善意指出不足为辅。在对待学生课堂提问,重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会学有所获,师生才会相得益彰。
语文课堂要真实。每一堂课都是存在着优点、缺点以及遗憾的地方,这就是真实的。好的地方保存下来继续优化改进,差的地方就去掉或者改善,这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值。真实的课堂是善教的课堂。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能以逐渐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激趣,最后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善教的课堂是学生欢迎的课堂。
六、 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蓝图,犹如盖房所需图纸。教师的教学设计注定了一节课的效果。因此修改教学设计,自然应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妙用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针对教学理念修改。课堂教学设计初稿后,教师要从不同角度思考,看看设计是否达到最优。要看设计中渗透的设计思想,选用的教学手段,以及重难点的处理等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
针对学情对教学思路修改。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首先考虑,“我的学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教学设计结束后要考虑,我这节课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我是针对什么层次的学生设计等。
针对重难点的处理方式修改。针对同一知识点处理,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选用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理。教师同样需要不断思考,好方式方法,学生学起来轻松,又能达到理想效果,反之效果则大打折扣。
针对教学手段修改。教学手段是辅助课堂教学的,用好了锦上添花,用得不好则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不断思考教学手段的最优化,这课堂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针对问题设置修改。课堂要高效,“问题”设计极为重要,好问题犹如一把火,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乐此不疲,又余味无穷。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实效,上出好课要从教学设计开始,从一开始就精益求精,真正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劉士华.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
作者简介:刘生香,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靖远县三滩镇中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7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