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特征及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国峰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与之相对的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而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也愈发凸显,时至今日,已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正如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因“城镇化建设”“沿江大开发”的加快开展,使得港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一批流动的“民工潮”,因而导致每学期都有一批流动儿童随父母工作调动而转进我校,他们的到来,让我们认识到当今流动儿童教育发展,也是从他们的学习行为特征上深刻感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给予他们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特征及优化策略方面入手,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习行为特征;优化策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进行不断转型,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在此背景下,社会流动规模性越来越大,主要形式是18~45岁之间的中青年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流动家庭化成为当今社会趋势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是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流动儿童教育性问题。
  一、 流动儿童概况
  (一)流动儿童的定义
  流动儿童又称流动人员子女,一般是指年龄在6~14或7~15周岁之间,需要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其户籍登记在外省或本省外县的乡村,跟随父母进城后,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而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相平等的教育机会,进而成为教育边缘化的庞大群体一员。与流动儿童相对的是留守儿童,当流动人员子女由于年龄原因而不得不返回户口所在地生活、上学、离开父母时,也就成为留守儿童,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都被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直接或间接影响,也正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家关注。
  (二)当前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虽然流动儿童教育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但至今为止,政府仍然没有对此做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据调查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已高达1992万人,占流动人口的20.13%,其统计显示,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到5.1%,是全国儿童总失学率的3.4%,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内,流动儿童的失学率竟高达9.5%,其中包括部分儿童不能按时入学、超龄上学等,也就是说,可能15周岁的儿童就已辍学而开始工作,这也是当前流动儿童教育的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若想就学,途径只有三种,一是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就读,二是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三是民办贵族学校就读,而这三种就读途径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压力,以广州地区为例,在2008年至2012年,入读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从15万人增加到38万人,但之后几年,广州的公办学校由于学位限制就没有接纳更多的流动儿童,比例逐年降低,导致平均每五名流动儿童,只有一名能上公立学校,而地方政府为了让更多的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只能与当地民办学校进行合作,但政府所拨出的教育经费有限,以致一些流动儿童只能自费进行就读,而且,自2013年之后,政府对流动人口规模进行严格控制,许多城市都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入学资格,同时关停了很多民办学校,使得部分流动儿童只能回原住籍,即使流动儿童在当地就读,但也会因非当地学生而不得参加中考、高考的必要因素不得不回去。
  二、 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特征
  (一)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
  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流动儿童就学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是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却因家庭、社会等原因而造成两极分化,一部分流动儿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环境,明白上学的不易以及父母的辛苦,在对待学习方面,态度端正、积极热情、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可能会因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跟不上学习进度,但是他们不会自暴自弃,能够虚心地向老师或同学求助,成绩优异。而一部分流动儿童与此正好相反,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调皮捣蛋,学习不刻苦、不上进,自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严重的厌学情绪,课堂纪律差,比如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由于经常跟随父母的流动转学,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低下,除此之外,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行为障碍、性格缺陷等,较为内向、孤独、冷漠,甚至还有的部分儿童受外界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而成为问题孩童。
  (二)流动儿童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流动儿童在学习习惯、课堂参与、课堂专注、学习经验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此加以重视,其具体问题如下。
  1. 学习兴趣不強
  我们曾选取200名流动儿童和30名教师进行调查,以问卷形式来探讨学生学习习惯、回答问题、课堂听讲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2.3%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一半多的学生都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之感,从这个数据中也说明了流动儿童在跟随父母流转期间内,其学习兴趣逐渐消磨,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原因。
  第一是知识断层。流动儿童由于经常转学的原因,所学习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贯性不足,更何况对于小学生而言,记忆力、理解力、认知性不足,所以,学习跟不上是必然的,而且有的学生有很强的畏难情绪,不自信,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从而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二是自身原因。流动儿童的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的流动儿童由于方言的问题使得课堂听讲困难,再加之教师对流动儿童的关心不到位,使得他们不能良好地融入集体,更不用说学习兴趣。
  第三是家庭原因。父母的流动性使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他们知道自己过一段时间之后会离开,所以并不会把学习目标放在心上,再加上自身的学习难度,就更加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比如以作业完成情况为例,大多数的流动学生虽然按时完成作业,但对待作业的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字迹潦草,甚至如果作业过难,就干脆不写或者抄袭他人,只有少数流动学生作业书写规范、学习习惯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及教育原因,大多流动学生的家长文化素养较低,加之工作的繁忙无法严格督促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以及作业完成质量,导致学生对待作业并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原因主要在教师一块,没有严格地抓学生的书写训练,特别是对流动学生而言,没有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行为等。   3. 学习自主性不强
  学习自主性不强也是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课堂专注、课堂参与、合作学习、预习复习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课堂专注性及课堂参与性低于其他学生,听课质量不高,他们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也很弱,雖然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流动儿童由于自卑、胆小的原因与同学们缺乏互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另外,流动儿童没有形成很好的学习自主性,不具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行为,学习效率较低,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懒惰性、基础差所造成的,但追根究底,还是来自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三、 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优化策略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流动儿童在学习上与其他孩子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合一,通过互补协调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优化其学习行为,全面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以及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
  不同的流动儿童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可能活泼开朗,易于融入新的集体,可能生性孤僻,与他人交往有障碍,有的学习较差,有的能力较强,在班上担任班干部,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性而进行教学,注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以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个性化发展,积极调动流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把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教学、学习评价等进行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而设置不同的学习需求,使流动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学习的快乐,降低他们因起点低、基础差、学习能力不强而造成的自卑,进而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学习兴趣等,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教师关心、表扬
  流动儿童的心理大多敏感,所以教师在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时需要尊重其自尊心,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通过日常的鼓励、关心、表扬等小细节而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重视感,让他们有动力去学习,比如分层作业法的设置,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把作业布置的难易、数量分为ABC三个等级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而自由选择作业完成,弹性较大的选择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避免了流动儿童因作业较难而无法完成的现象,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每日必练的写字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写字姿势。
  (三)开展小组合作
  开展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也是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优化策略之一,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较强,使得他们在与同学相处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界限,久而久之,合作意识较为淡薄、合作能力低下成为他们的一大问题,然而,教师强制性下的小组合作使他们不得不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其合作学习中逐渐感受同伴相处之间的乐趣,打开心扉,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也使他们不再过分依赖父母,除此之外,其他学生的阅读习惯、自主学习等学习习惯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四、 小结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形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因材施教、开展小组合作,教师对其的关心、表扬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改变和优化他们的学习行为,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毛铖,任晓林,田丽娜.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难问题的政策出路[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4).
  [2]孔绥波.融入困难:公办学校流动儿童德育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林火灿,邓靖,高健,黄冲,余易安,邢佰英.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差异比较:对京皖两所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
  [4]谢建华.让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 让流动花朵拥有幸福童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作者简介:
  周国峰,江苏省如皋市,江苏省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9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