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教学规范化管理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苏慧 王登峰 刘和 张光生 符波 王硕

  摘要:文章结合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实际情况,从教学管理角度详述了工程教育认证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案,探索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管理理念;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240-02
   工程教育认证是针对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开展的合格性评价,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我国于2006年出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并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1,2]。
  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有效期三年,2019年再次申请认证,有效期六年。随着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笔者始终在思考如何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力图为有效提升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意义
  教学管理工作如何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结合,首先须明确工程教育认证对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深刻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国际接轨,为学生赢得国际通行证
  我国引入工程教育认证目的在于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体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工程教育国际互认[3]。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行业领域,亟需培养大量从事环境工程研究、污染控制工程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除了对接国家人才需求,进一步发挥“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外,更加强调实现“国际学位互认”,为毕业生快速适应社会、应对全球化工作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二)客观真实,从第三方角度建立评价机制
  高等院校之所以對参与工程教育认证热情高涨,是因为它提供了明确而合理的参照标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官方网站公布,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计227所高等学校的1170个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4]。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程教育的“达标”要求,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指导提高了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加深高校对相关专业自身发展阶段的认识,避免高校对专业建设水平的盲目自信或动力不足问题。
  (三)以评促建,推动专业内涵建设
  工程教育认证能为高校提供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帮助高校诊断查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自评报告的七大块内容如何串联
  自评报告的七块内容一般采取分块撰写方式,而具体教学环节常常是综合性的,很难分割到具体某一模块中。因此自评报告的部分内容可能在多个部分重复出现或以不同的解读角度反复出现。这需要撰写人有很强的全局观和逻辑性,将所有环节的内在逻辑一一理顺,合理布局。
  (二)课程体系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何有效地分解和实施
  课程体系的精准对标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2018年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详细规定了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的内容,并要求专业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这一点上的考虑主要为:对技术类毕业要求指标点,采取与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对接,满足由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向工程实践的应用与创新逐步深入的教学规律,按照能力形成的逻辑,进行纵向递进分解;对非技术类指标点采用横向分层分解的方法,清楚表达相关毕业能力。每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明确的教学活动支撑。对每门课程的支撑强度赋值,支撑权重值之和为1。对于覆盖困难的指标点用慕课等方式补足。
  (三)国际视野如何有效体现
  工程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在行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环境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多是欧美发达国家领先,最新研究成果也多发表于英文期刊[5]。
  为有效提高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一批双语教学课程,包括《环境科学导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卓越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及“金课”。由于双语教学难度大、专业知识性强,不宜将双语课程开设过早,应合理设计双语教学的深度和进度,循序渐进、逐步推进[6]。
  三、如何在教学管理中凸显工程认证思维
  (一)构建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模块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集中性实践环节和素质教育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人文素质;学科平台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素质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这些模块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本专业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毕业要求,而实践课程的设置则体现了本专业对与学生能力结构的毕业要求。
  (二)将工程认证理念渗透到培养过程方方面面
  工程教育认证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并以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促使专业不断凝练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并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其本身既是结论,又是过程。
  将工程教育认证和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不仅要着眼于点对点的对接,更应注重过程的全方位融合,例如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不是要求开设《可持续发展》这门课,而应在每门专业课中逐步持续地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將工程认证思维制度化,从制度上保证改进的持续性
  为应对工程教育认证,学院加强顶层设计,着力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院长、系主任、责任教授、教务办各司其职,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和教师卓越分中心负责监督,力争做到“权责分明、有序高效”。
  同时,本着“目标─执行─反馈─调控”的管理过程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规范、教学大纲编制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规范等系列规范文件。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督促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确保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四、结束语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不变的使命和永恒的主题,工程教育认证为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和助力。将工程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实践中,强化管理的目标导向;将规范化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到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监督;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工程教育认证只是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巩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82-85.
  [2]孙晓娟.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6.
  [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办法[S],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7.
  [4]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告〔2019〕第1号,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9.
  [5]康诗飞,徐苏云.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与感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7,(21):160-161.
  [6]牛司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83-8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ormalized Teaching Management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ak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U Hui1,WANG Deng-feng1,LIU He1,ZHANG Guang-sheng1,FU Bo1,WANG Shuo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026,China;
  2.Academic Affairs Office,Jiangnan University,Wuxi,Juangsu 21402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Jiangnan University,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encountered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scheme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teaching management philosophy;Internationaliz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0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