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斯泰德及其价值维度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敬峰
摘要:霍夫斯泰德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理论创立人和先行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在热络的人才跨国流动中看到了技术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其长期担任国际管理方向讲师及研究者后所发表的著作《文化的效应》中,霍夫斯泰德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在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和莱文森(Daniel Levinson)195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一个四维度辨识模型,从而奠定了相关文化价值理论的牢固根基。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价值维度;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96-02
一、霍夫斯泰德
1928年的10月,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叫哈勒姆(Haarlem)的小城。长时间以来,荷兰作为郁金香的主要产地和集散地闻名于世。而哈勒姆是其主要产地之一。但“鲜花之城”并未带给他芬芳的童年。1940年5月,二战的战火就烧到了荷兰。次年,德国纳粹势力就开始了对荷兰五年的占领。青少年时期的霍尔斯泰德就经历了真切的异邦统治。
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国家秩序已经恢复,经济发展进入稳定时期。宏观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刺激着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而欧洲国家对人力的国际流动限制不大。随着人才跨国流动的增加,文化差异导致的各种冲突明显增加。1964年,在一家纺织厂担任生产部经理,同时在职读博的霍夫斯泰德在管理实践中看到了技术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写了题为“预算控制中的游戏”(The Game of Budget Control)的博士论文,认为在企业预算制定过程中,文化影响即仪式的影响大大超过了技术层面的影响。这实际为他日后进行跨文化管理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他应聘进入英国朴茨茅斯(Portsmouth)的IBM欧洲分公司主持建立了认识研究部。为了加快公司的国际扩张步伐,应对跨国公司管理的人员难题,该部门在霍氏主持下在全球IBM各个分公司展开了一项大规模文化价值调查。该调查用20种不同的语言,在全球72个国家发放了116000多份问卷,以探索“存在于50多个现代国家之间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上的差异”。
1971年,霍夫斯泰德从IBM辞职,进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担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两年后他又在布鲁塞尔欧洲高级管理研究院担任管理学教授。在不同国家的游历和讲学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二、价值维度理论
在《文化的效应》中,霍夫斯泰德以IBM公司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在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Alex Inkeles)和莱文森(Daniel Levinson)1954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一个四维度辨识模型。霍夫斯泰德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会采取各不相同的解决办法。这四个维度是:权利距离、集体主义-个体主义、阴柔气质-阳刚气质、不确定性规避。出于对有些学者质疑的回应,作为对此担心的回应,霍夫斯泰德参考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彭迈克(Michael Harris Bond)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从而最终完成了国家文化五维度模型。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相对论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前提,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有在尊重对方风俗习惯的前提下,才能够协调一致,实现有效合作。在《文化与组织》一书中,霍夫斯泰德援引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斯·斯特劳斯的观点说:“文化相对论断定,一种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行为是低劣还是优越。”而本尼迪克特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模式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种族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也都是人类行为可能性的不同选择,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别。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选择的行为方式……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这与霍氏的观点相呼应。
霍氏的文化维度模型及相关理论的开创性应该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开创性地设立了价值区间模型,突出了文化差异的核心特征。不管我们称作“国家文化维度”“文化维度”还是“价值维度”,实际上这五个方面都属于价值抉择区间。陈科华在《中和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认为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且“构成内核部分的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的普遍性、稳定性和独特性”。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整个价值体系居于中心地位,且具有主导作用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对孰好孰坏,或孰为最好的价值共识的探讨和把握。霍氏给出的价值区间模型很巧妙地把处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选择放在相同的可比较的区域,为较为精确地研究做了有益的铺垫。
之后,比较完整地创设了文化价值维度,为跨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可能的框架。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五个价值维度来做研究,霍氏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尽管如此,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奠基者,这个文化对比维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我们在今天的很多跨文化交际教材中总是看见以“价值观、时间观、空间观、权利距离”等为标题的内容框架,无一不是受到了这种理论模型的影响。
三、价值维度理论研究的特点及其争议
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方法很有特点。他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在几年间,向全球各国的IBM公司员工发放了大量问卷,通过设置一些特定的问题,借以寻找不同国家的调查对象在国家文化维度上的区别。例如,通过询问调查对象关于理想中的上司对现实中上司的评价等问题,能够确定人们在权利距离维度上的价值观。对于回收的问卷,霍氏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技术,计算出各个国家的调查对象在不同文化维度上的得分,以确定不同的文化在各个维度上的相对位置。
在研究的聚焦点上,霍氏对不同国家文化价值的比较,其实质是要素(维度)的比较。通过文化要素的比较,他确定了各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相对排名。在国家的组织方式方面,他以权利指数和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为纵横坐标,建立起关于不同国家组织方式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据此,他划分出金字塔、机器、集市和家庭四种不同的组织方式。 从这些方面看,霍氏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很强的说服力。但并不是没有任何问题。首先,研究方法不是无懈可击的:IBM公司的员工能否代表各自国家文化的原貌?调查对象对特定问题的回答,能否成为他们持有某种文化价值观的确切依据?霍夫斯泰德在问卷的选项中设立了不同的分值,运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技术,得出调查对象在不同国家文化维度中的具体分值。这种定量化的描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文化分析?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好像不能完全认为霍氏理论的可靠性。尤其是在考虑到20世纪初博厄斯、马林若夫斯基等人大力强调实地调查的时候。他们主张“对于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的细微情节里,把握它的内容实质,以一个移情式的理解,来求知文化的本质。……人类学家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在一个严格定义的空间和时间的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社会如何构成”。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科时,发现霍氏国家文化维度理论及相应的国家文化维度量表不断出现在各种教材中,跨文化交际学科对霍氏理論的引用之倚重可见一斑。但我们认为,霍氏的系列量表只可以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参考,而不能确定无疑地作为给不同文化排序的依据。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于其研究本身存在的争议,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价值观本身具有的动态特点。即便对这种不同文化维度的描述是部分准确的,时过境迁,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化在人类文化图谱上的分列必然会改变他的样貌。所以,如何把霍氏对文化差异静态的摆列,变成对文化潮流动态的影射,始终是文化人类学者、跨文化交际研究人员不变的使命。
参考文献:
[1]Samovar,L.Porter,R.& Stefani.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Sapir,E.Language [M].New York:Harcourt Brace,1921.
[3]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4]慈玉鹏.霍夫斯泰德与露丝·本尼迪克特的异同[J].管理学家,201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