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型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亚丽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领域从业人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应用实践共同体理论培养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在对实践共同体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实践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构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模型。
关键词 实践共同体;视频资源开发能力;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9-0021-04
1 研究缘起
研究背景 目前,视频的设计、采集、编辑,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各行各业的视频爱好者都可能去拍一段视频,作为一种宣传和共享,也满足了分众传播的要求。但是这与视频资源开发完全是两个概念,尽管可能有的视频会成为资源,其却并没有构成开发。视频资源开发往往是为了教育、教学及辅助学习而拍摄的,不具有娱乐性。视频资源的开发者往往是一个专门的团队。
实践共同体理论基础 实践共同体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商业和教育等许多领域。“实践共同体不仅是一个诠释知识的产生与文化传承的情境脉络的理论工具,同时也是可以从设计的角度加以驾驭的实践策略。”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实践共同体理论经常被用作探索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从根本上来说,实践共同体的构建绝不仅仅是改革学校组织制度,更是为了与学校组织制度并存。
实践共同体的内在特征,为其培养定义了一个设计空间,其中包含四个方向上的张力:参与—物化;设计—自然发生;局部—整体;认同—协商。这种设计的目标,不是为如何学习提供处方,而是为设计定义空间。换句话说,是为了学习的设计,而不仅是针对学习的设计。本研究将利用这四种拉力,选择、设计共同体中的内容。
问题提出 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条件之一是,关注个体及其所在的共同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对于学校或者课堂而言,离开了和学习经验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谈论学校或者课堂是不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设计就更是无稽之谈。为了学习的设计在立足于教学实践的本土性和社会性之间求得整合,需要关注几个问题:社会、政治等知识如何与认知活动相结合?如何将学校内部的教学实践同课堂外的实践有效沟通?如何使学生产生除教育性经验之外的转换性经验,促进他们跨越各个实践共同体的边界建构起多元的身份?
2 构建实践共同体要素
实践共同体构建的内在要素
1)实践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分析。实践共同体并不是一种学习的微观策略,而是设计一种中观的学习空间。对于实践共同体而言,学习情境是真实存在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构建实践共同体并不是将大多数人简单地集中在一起,任务量的多少和花费时间的长短以及团体的规模都不足以完全说明实践共同体的特征。实践共同體的构建需要关注整个社会,课堂是社会的缩影,唯有与社会联系,给予共同体参与者一个合法的社会化身份,才使得实践共同体成为可能。
实践共同体三要素包括共通的媒介、共同的目标、共享的技术。同一个办公室的成员未必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只有他们围绕所做的事情组织起了相互介入的关系,才得到彼此的支持,成为共同体成员的关系。与团队目标一致的个人,即使自己没有目标,但是能相信团队、跟着团队,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有了共同的事业。这一共同目标的达成需要共同体成员的协商,经由共同体成员的协商而处于实际运作状态的共同事业则是一种默会的追求。共享的技术则促进了共同目标的达成。
不同实践共同体间相互区隔,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各个共同体之间的区分反映了实践的非连续性,即边界。显然,其是由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所界定的。班组、课堂等未必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或许它是由多个实践共同体构成的。可见,实践共同体还可能跨越或联系多个组织而结合成一体。共同体的边缘与边界相反,体现的是实践的连续性。如可以将教室的窗口和学校的会客室看作边缘,这一边缘提供给外人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
2)实践共同体个体分析。大学中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其天然的构建实践共同体的基础,比如共同的班级文化与教育目的、相互信任的学友关系等。“为达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之间的共同体构建需要依据一定的构建原则。一般情况下,这种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如性别、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学习态度与学习水平、组织与领导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教师的协调与组织,学生之间的共同体便可达至相互信任、积极合作、完成各自不同的使命的效果。这样一来,共同体内部的学习问题显然会变得相对容易解决,而且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相互学习,可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业成长之路。学生之间的实践共同体尤以合作学习最具价值。”
实践共同体构建的外在要素 对于实践共同体产生的条件,都是以真正的社会实践及项目实践作为驱动构成的。本文研究实践共同体下视频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到学生构建实践共同体的特殊性,对此从两个方面去展开分析。
1)社团类组织共性及个性分析。学生社团作为一直存在着,且与实践共同体有类似的共同体,可以对有侧重地构建共同体起到作用。实践共同体与学生社团都是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二者都是为了某一方面或者领域的提高而形成的组织,有共同的事业;都是一种与课堂教学并行的组织,而不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组织。
二者的不同之处包括:学生社团具有管理阶层和社团会员,而实践共同体没有管理阶层,只有新手和老手之分;学生社团重在会员们一起进步,而实践共同体重在技艺的共享;学生社团的相互介入绝大多数是靠业余兴趣,而实践共同体的相互介入靠的是一种专业技能的追求;学生社团是他治的,由学校团委管理,有规定的章程,而实践共同体是自治的,由内部成员整体说了算,有这一领域内部默认的准则;学生社团的会员来自不同专业的全校各年级学生,然后请老手与专家参与,而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来自相同专业领域的新手和老手及专家,不是邀请,而是基于领域需求聚集到一起;学生社团体现的是提供学习机会和人际交往的组织职能,而实践共同体体现的是学习及创造学习的职能;学生社团和实践共同体产生的方式不同,前者由校团委批准才可以开展该社团,后者只需领域内部分人士达成共识就可以成功建立并开展;学生社团的职能相对全面而浅显,实践共同体的职能比较单一而深入;学生社团依靠团体成员的赞助经费,而实践共同体依靠的是技艺的共享,不涉及团体经费的问题,就算涉及团体经费的问题,也有专项资金。 学生社团成功之处在于有学校团委支持,通过成员上交会费及拉赞助、出售东西、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充足的经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其统一组织调度的好处,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学生社团失败之处在于会员和社团组织者之间有很大的隔阂,会员就算加入社团,也可以不管组织内的任何事情。社团的成功与否,太依赖于组织者的能力。社团的会员大多数只是因为业余兴趣参与社团,如果举办的活动不深入,会员很容易失去热情。在学校环境的大背景下,学生社团采取与学生会相同的组织结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结构通常只是一个符号,不具有实际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社团想通过结构的制度化取得合法性的机制,从而使得社团的延续和发展有所保障,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綜合以上,在实践共同体构建上,把实践共同体的高度提升到专业学习及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高度,通过积极宣传,与实践相结合,让实践共同体思想真正运作起来,依靠的是成员的强烈内需。加入的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专业热情,要有其专业深入性,时刻保持学习欲望。
2)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分析。从某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表看出,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分布在大一、大二、大三,专业理论课集中在大三;大一、大二集中学习各类公共理论课,大四没有专业技术课,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门专业理论课。其中与本文研究有直接关联的课程为:大二上学期的摄影技术基础;大二、大三四个学期的教育技术实践项目;大二下学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大三下学期的教育电视节目设计与制作。
对于师范大学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来说,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好的信息技术教师,而社会的要求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是放在课堂上,更应该面向课外培养。课内知识转移到课外实践学习,更容易让学生提升专业认识和专业认同感。同时,如果只靠小组任务学习法,以及小范围的社会实践,只会是小部分学生学到真正的技术。所以要构建实践共同体,既是课外学习的补充,也是技术类专业学习的内在需要,与课程教学是并行关系。
基于一种技术来消化知识,基于知识来学习技术。本研究通过实践共同体,把视频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能力与课堂理论的知识能力相结合,形成“软”实力、“硬”实力都具有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转化课堂知识为实际应用。“软”实力是指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知识结构,并且有实际应用的知识能力。“硬”实力是指能完成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技术。将新发展的实践共同体理论应用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增强学生的专业效能感,同时丰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发展。
3 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的延续性分析
兴趣的维持 对于一个非强制性的课外实践共同体,想要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参加,需要在两个环节下功夫:一是调动第一波学生参与的兴趣;二是通过先参加的学生带动尚未参加的学生。这样最终会形成一个一、二、三年级为学徒,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师傅的实践共同体;基于合法性的边缘参与,每个人在不同的事情上都有可能成为学徒和师傅。
实践共同体空间的维持 在实施过程中,任何一种情形,如开展时间、地点、形式、方法等,都可能导致大批量的学生退出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的本质是因为自愿而走到一起,但是实践共同体真正开展且维持下去则需要有强烈意愿的人,所以要选择部分人员构成实践共同体,实现建立、维持、扩大三步走。维持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实践共同体的边缘参与,吸收适合的成员进来。
除此之外,为了维持实践共同体的开展,有必要用特定的组织结构去限定。因为建立的实践共同体不是真正的自发组建的,所以尽管选择了具有强烈意愿的学生,还是要加上一些社团成功的地方,如班级负责人。此外,后期开展中要尽可能地让教师参与,可以增加实践共同体的凝聚力。
反馈及改进体制的建立 每种学习理论正确应用到适合的地方,都能成功发挥作用。为了建立有效的学习体系,需要增加反馈机制。无论是作品评价需要的反馈,还是实践共同体开展发生错误的反馈,都需要建立反馈机制。
实践共同体理论应用到教育技术专业中,培养视频资源开发能力是合适的。但是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有效的理解和组织。
4 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实践共同体模型
学习共同体三层次模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学习型社会包含了各种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包含了各种实习场。实践共同体无论从哪个层次的范畴来说,都是一种社会参与。
参照以上所有给出的文献及分析,再加上对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笔者给出“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实践共同体”建设方法及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的模型。具体来说,以实践共同体三要素为根本条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加入,并构成实践共同体,而后以边缘参与的方式吸纳新成员。构建起实践共同体的组织结构,选取技术强或有凝聚力的人作为核心负责人,来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培养周期内(比如一个学期),选择视频资源开发的其中一种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进行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对具体技术的学习,采用四个张力去设计学习的发生。实践共同体内部的学习,以一些策略来促发学习者学习的发生及学习的改进。对周期内要培养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之一的某项技术,采取从实践中产生的视频资源需求来作为培养的促发。通过设计、开发、编辑该需求资源,进行三大方面、八小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制作出视频资源作品,然后进行相互评价,达到相互介入、提高能力的目的。对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将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及学习策略的应用做出修改。
在该学习周期开展前期,对以上各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进行调查分析,以实现每一步的开展。在该学习周期的中期及末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各个部分的改进方案。下面给出模型图以帮助对各步骤进行直观理解,如图2所示。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实践共同体的“为学习而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针对某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尝试,分析实践共同体的内在要素及各种外在制约因素,提出培养的策略及构建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的模型。
实践共同体作为学习的一种空间,在构成空间上,通过分析其内在的要素,可以得到一些限制条件:实践共同体三要素,即共同的事业、共享的技艺、相互的介入;开展策略为认知学徒制与合作学习;空间内有四个张力去设计学习的发生,分别是参与—物化、设计—自然发生、局部—整体、认同—协商。
在全日制大学教育环境中,影响实践共同体开展的外在限制因素包括:学生对视频资源开发能力的兴趣与实践应用的需要,这两个内驱力的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组织的结构、学习组织的效果及占用适当的时间,这三个外驱力认同的影响;课程安排、技术学习氛围这两个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综合各项分析,得到实践共同体下视频资源开发能力培养的模型(图2)。
参考文献
[1]王英彦,邹霞,曾瑞.网络环境下实践学习共同体模型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5):104-106.
[2]周湘梅,翁凡亚.PV技术:网络实践共同体形成的给养[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78-80.
[3]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湘韵.学习方式:实践共同体[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06-109.
[5]傅钦志.构建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论坛,2011(2):59-60.
[6]张小多.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视觉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11.
[7]邵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