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林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学生对新知识或新问题就会产生冷漠态度,甚至带来脑力疲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的学习氛围,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课始,激起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认知的需要。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面临问题或任务,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当学生的求知欲被唤醒之后,他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就要客观的分析、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内容,或将新异小游戏引入课堂,或在新旧知识连接处造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譬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图形的学问》一课时,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将生活中按顺序数的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图形的问题,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有规律地数,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开始上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握手的小游戏:1.请4位学生上台;2.参与游戏者两两握手;3.不能重复,不能遗漏;4.台下同学帮忙数一共握了几次?用游戏作为开课的铺垫,学生的热情瞬间就被点燃了。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认识》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用掌声回答问题的小游戏,问题如下:
   1.有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个。
   2.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个。
   3.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个。
   4.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个。
   前面三个问题,孩子们顺利地表达出来了,但在第四个问题时场面就有些乱了,各种各样的表达都有。笔者再一次追问:“你们的表达符合游戏规则吗?”此时孩子们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原来还有我们表达不了的数,这是什么数呢?这样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造成他们认知上的冲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课中,稳定求知欲
   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特性,恰如其分地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动手实践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思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使教学过程变得浑然天成。
   在教学“教室有多长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室里面用他们能想到的方法测量。在教学“分一分与除法”时,就借助作业本和粉笔,让孩子们尽情地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周长和面积”,就让学生们在纸上画自己的手掌,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的安排,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手也积极地动起来了,他们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理解、掌握了新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交互白板的优势,让学生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教学课件,而是让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中共同操作。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课中,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亿以内大数的读写,为了吸引学生投入到枯燥的读数、写数中来,此时可以借助交互白板的克隆、拖拽等功能,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些数,再请学生读,读正确者就上台取代刚才的命题者,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致就能始终保持。由于学生有了真实的操作过程,知识的生成便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三、课末,保持求知欲
   每个孩子都有獲得成功的期望,有证实自己智慧力量的期望,同时还希望体会到创造的快乐。新教材所倡导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优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取得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把课堂练习设置成互动小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4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