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贤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有所转变。传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都要求重视起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阶段给予良好的艺术熏陶,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些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教师要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策略性,从而能促进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农村教育;误区;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渗透并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民族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环境。
一、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瑰宝,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显著,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地进入国内,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文化意识。外来文化的涌入,給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学校需要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学校应该将学科与文化传承相融合,以为载体,合理渗透和开发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文化认知,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
二、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误区
(一)忽视贴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教育领域,传统文化虽然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都是非常强的。但是,教师对学科教育更加感兴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当下部分教师教学中缺少传统文化内涵,不能切实满足学生的文化认知需求,导致学生在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严重影响了学生准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育领域,教师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上课很容易出现跑神、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出现,如果教师教学没有对学生通过兴趣进行引导,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要知道,中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待的社会事物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如果教师不能将课堂知识与传统文化相融合,那么就很难让传统文化呈现出有趣的态势,学生便很难接受。
(三)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领域,教师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传承和发展,进一步拓展渠道,从而丰富学生学习空间,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综合素养。但是在当下中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缺乏专业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导致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性较差,这也是影响当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教学为载体,合理渗透传统文化。
三、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领略
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领域,基本知识是重点教学模块,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不妨根据学生具体兴趣,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文化内涵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比如教师在组织《牧童》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作品,搜集相关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资料。从而保证课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也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加深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比如说,教师可以将相应的《牧童》古诗词引进到课堂上,并对其进行创编,通过谱曲和节奏编排,让学生进行歌唱。让学生在歌唱表演的过程中,对传统古诗词文化内涵加深理解,从而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
(二)在欣赏教学中感知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领域,欣赏教学作为重要组成,同时与文化传承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欣赏是主张学生针对具体的作品,就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审美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组织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文化认知基础和鉴赏思维基础,合理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支撑下,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思维意识。比如说,教师在组织“京韵”教学时,可以将与京剧有关的文化资源整合到课堂上,比如向学生呈现京剧的由来与发展,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京剧表演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和赏析,对京剧曲目进行鉴赏和分析,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在真实情景中传承
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多与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趣、好玩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通过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形象的人物,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这方面,情境教学有他独特的优势,课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也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赏析,欣赏结束以后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欣赏和课堂活动。
(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领域,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融合教学。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农村文化渗透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文化感悟,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接触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惊鸿舞”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舞蹈展示的过程中,对古代宫廷文化内涵形成深刻的认知。 (五)积极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搜集与整合。根据学生的具体兴趣需求,搜集比较直观、生动的文化内涵,并且与课程内容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课堂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让学生产生文化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课堂学习活动当中,学习表现更加积极和主动,全面提升学生学科综合品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或者民间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搜集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与课程内容相整合,从而保证文化传承更具有规范性。
(六)积极拓展传承实践活动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领域中,为了实现传统文化有效传承,教师需要积极拓展教学渠道。在日常课堂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需要积极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丰富学习体验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首先,教师需要积极贯彻多学科融合理念,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相融合,从而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影响下,对教材中的古诗词等其他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学习,从而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多元化的表演活动,比如说弘扬传统文化文艺演出。让学生通过戏曲表演、喜剧表演等多种方式,诠释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感知和理解,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七)提升教师文化综合素养
在教学领域,教师需要重视自身文化综合素养的建设。在传统的中小学教学课堂中,一般是单向的教学知识传输的模式,并不能够很好地促进课堂互动,但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过后,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双向性,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及时进行教学反馈,这将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互动,并将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对教育活动方法进行创新,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保证课程体系中的文化传承教学活动更加规范合理,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此外,教师需要制定激励性的评价体制,针对学生在文化传承活动中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 结束语
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领域,教师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到中小学日常教学中去。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兴趣需求,就传统文化资源、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综合素养进行丰富与提升,从而实现中小学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元芳.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8(1):99.
[2]张连荷.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设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8(2):93.
[3]姚振宗.关于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6(19):130.
[4]高元芳.基于農村中小学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89,95.
[5]曹可稀.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7):13-15.
[6]苏卷良,陈媛媛.关于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8(6):236.
[7]李逸峰.书法教育:传统文化回归热度下的冷思考[J].中国书法,2016(20):186-188.
[8]李国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8(51):210.
作者简介:
王贤,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5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