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范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早于2001年的时候,在国家课程体系内正式纳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大力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有力地践行着我国基础教育要求,已然成为新课改以后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综合实践课程开设这十几年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急需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构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给有需教学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构建模式
一、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最新要求
对于3~9年级的学生而言,每周都要使用3个学时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高中生的具体学习课时要根据新的《高中课程方案》进行实施。各院校在制定周课时计划时,都要统一加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确保每周最少都要安排1个学时的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进程,做到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对于总学时的要求。教師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做到课堂组织和开放活动的有机结合、校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
二、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开设不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以及指导、学校开发以及实施的三级管理课程,国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确保每周最少3个课时,具体包括四部分内容。通过进行大量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各地区设立此课程的情况不一,城市学校大张旗鼓,农村学校无人问津;领导高度重视且有政策扶持的地区进行得轰轰烈烈,剩下的地区无动于衷。总的来说,在农村地区超过半数的学校都没有开设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尚未接受正规培训、学校自身条件不足。其次,大多数已经开设此课程的学校都缺少规范性,对于国家要求的四部分教学内容,只有少数学校完全遵守并开设齐全,在课时方面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有些学校还会擅自把原本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分配给其他学科。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和校领导不够重视有直接关系,有些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到此课程上;还有些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清晰认知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与。最后,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并未重视起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未出台有关的支持政策,缺少对应的制度保障以及监管措施,依旧把升学率作为对学校进行考评的基础依据,以至于学校缺少开发以及实施该课程的动力。
(二)课程资源满足不了课程实施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学科存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国家管理层面而言,前者并未出台课程标准,缺少统编的课本教材,具体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以及实施。众所周时,开展课程的必要前提就是课程资源,没有课程资源,怎么开展课程?对于学校而言,开发课程资源已然成为要面对的重点问题,有相当多的校领导和教师认为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源的匮乏。基于此,就可以看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开发以及利用了一定的课程资源,但是依然是阻挠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绊脚石。
(三)教师素质达不到课程实施要求
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可以说教师是更加重要的课程资源。现阶段,在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队伍时,大多都是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并未接受过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业且系统的培训教育,课程开发经验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有关该课程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但是依然有大多数教师表示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以及指导,校领导也认为这些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其次,还存在着影响教师参与性的外界因素,如教师职称的评定、工作量的认定等等,不能有效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中,课程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较多的问题。单纯依靠国家规定和学校开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地方的管理以及指导进行支持,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肩负起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责,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具备专业性的指导意见。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基本范式的探索
(一)加强对课程的组织建设与管理
为实现国家对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要求,加强课程管理,在一些实验地区内已经做出了把教育责任落实到个人的行动,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情况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各级课程组织机构,使各级单位能充分调配,相互作用相互监督,并建立了更加严苛的具体规章制度。例如,北京市朝阳区的各教研中心、学校等,都积极做出了对教育模式的革新完善,建立专项实践活动课程小组,并设立对应课程任务;结合使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研信息网络,在各学校和各学区间增设教学实践活动教研小组,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各学校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和学习情况设置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并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辅导,拥有具备专业行知识教师,为实验地区学校及教育机构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保障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对课程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因为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面对更多的难题,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颁发对应的支持以及鼓励政策,带给学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支持,激发校领导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开设专项教师岗位,采取制定并颁发负责该项课程的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准则、教师考核奖励政策等方式,有效处理好负责该项课程教学的教师评定职称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颁发这些支持政策,从很大程度上全面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三)教研和培训一体化
教师培训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传统的教研、科研和培训部门在很多方面都是各司其职、缺少有效沟通,如培训部门不研究教研,以至于有教师反映:参与的培训活动和实际教学问题有着很大的差距,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是最受教师青睐的。各课题实验区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不同形式的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和校本研修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贵阳市教科所开展的分层次的“做中学”培训模式,深受教师的欢迎。再如福建晋江市采用螺旋式、循序渐进的教师培训形式使晋江成长了一批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极大提高了课程实施的水平。 (四)课题带动课程实践
现阶段,在开发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遇到了较多的问题,涉及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当作重点研究的课题,逐一突破面临的实际难题,进一步强化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例如以“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评价研究”为总课题,带领各教育部门根据实际发展需求,科学、合理选取自身要研究的子课题。总课题组要给各个子课题实验区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建设起多向互通的交流以及展示平台,通过进行有效的互动,推动课程的有效开发以及实施,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加强对课程的督促與指导
在部分地区内,出于高效完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专门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监管制度。以嘉兴地区为例,当地教育部门对各院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非常重视,并贯穿于指导、检验以及评估等环节中,在对学习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重要依据,并在学校建设课程体系的思想、管理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课程的实施以及各项保障制度的制定。别的地区也可以进行积极地学习,取其长处,通过强化课程督促与指导的方式,各方单位协同合作一起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地经验总结,以便于在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六)加强评价研究
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时,要严格遵守以学生成长为导向的原则,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真实记录下来,以便于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成长情况做出客观的反映。同时,还可以创建学生成长档案,让教师在记录、研究学生成长过程的同时,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便于对学生的性格、特长进行全面的了解,进一步采取具备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断发掘学生潜能,以此作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据。新课改实施以后,我国愈发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发展其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充分重视起给予学生的真实性、表现性评价,在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活动成果的共享以及经验交流,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都进行观察、记录,关注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呈现以及流露。这个评价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判断,通过评价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行动反思,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他人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管理策略,把有效评价和激励有机结合到一起,并以此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使其具有创造性地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
综上所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执教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开展活动课程时,教育部门和教师不仅要在认知层面形成共识,还要在具体行动上形成合力,采取多元化措施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实施,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晶晶,袁晶,司志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探索:以承德市部分小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173-174.
[2]哈布力别克·努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6(3).
[3]吴乐乐,曹雷,柏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综述[J].教学与管理,2015(22):79-80.
[4]季英华.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走向常态化[J].考试,2015(32):50-51.
[5]张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新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5(17):45-46.
作者简介:章盛智,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第八中学;陈心,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7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