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修辞手法助力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是理性的,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二者很难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但理性之下的数学,可以通过言语修辞来展现数学概念中隐匿的感性之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笔者认为,若巧借修辞,幻化数学的抽象原型,寻找数学概念中与人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的元素,便能让理性的数学也感性、丰富起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变得形象。
  一、巧譬善喻,给概念插上翅膀
  比喻是将两种相似的事物进行相比,使得所说的内容具体生动,容易理解,富于形象化。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形象的比喻尤显价值。
  1. 明喻,形化概念。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便能让学生顺利地获取相关概念。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笔者借“古老的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位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了一个故事’……”将“循环小数”与“古老的故事”作“形”上的对比,形化概念,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感性、直观的认识;再给“循环”概念插上翅膀,引领学生放飞思维,寻找生活中的“循环”,学生回答出日出日落、花開花谢等现象。这样,学生触摸到“循环”在生活中的一些样态,从而抽象概括出“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2. 暗喻,浅化概念。“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教学颇具挑战性,学生不易记好记牢,而且还常把“质数”与“奇数”混淆。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一个非零的自然数其因数个数的情况,试着暗喻:“1的因数只有1个,可以说,1是光棍,全家就他一人。”学生开始顺藤摸瓜:“质数只含有1和他本身两个因数,质数是夫妻双人,全家就他和1夫妻俩。”学生的创造继续升级:“合数至少含有三个因数,合数是一大家子,全家至少有三口人,也就是除他和1夫妻俩外,还有孩子。”用暗喻法辨析这三个概念,那仅仅表示单数的“奇数”就进不了这个圈搞混淆了。以暗喻打破常规,突出“质数”与“奇数”的差异,让它们划归领域,界限分明,学生记忆有别,自然更持久。之后,笔者引领学生共同探讨“质数”与“奇数”的联系,引出“比2大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外延,从而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理解。如此修辞,表面看似浅化了概念,实则更加丰满了概念的“羽翼”。
  3. 借喻,类化概念。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化概念,可以发现概念同现实中某些事件间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在教学“倒数”时,为了避免出现 “因为2×0.5=1,所以2是倒数,0.5也是倒数”此种错误认知,笔者在强调“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时,借用“同学”一词打“预防针”:“‘因为小丽是小红的同学,所以小丽是同学,小红是同学’此种说法对吗?”学生通过判断,明确“同学”是表示两个人的一种关系,正确表达为“小丽是小红的同学”或者“小丽的同学是小红”。如此构建,学生自然也能厘清“倒数”一词的正确用法,更能明确“倒数是表示两个数的一种关系”这个内涵。
  二、拟人譬物,为概念武装思想
  拟人即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数学概念是静态的,它无法自主展现流动的、动态的美好。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所以,应当让这个源泉成为概念的思想图像和反映。
  如“鸡兔同笼”问题蕴涵着丰富的假设思想,笔者这样开始演绎古老的“故事”:“一只鸡和一只兔碰面了。兔子看见鸡用两只脚走路,身姿挺拔有力,便学了起来。它抬起了两条前腿,只用两条后腿支撑着地面行走着(笔者边说边演示动作)。鸡看到了兔子用四条腿跑,步伐稳健,于是……”学生听了之后开始自编自演:鸡也学兔子走路了,将一对翅膀“趴”在地上,也用“四条腿”走了起来……如此拟人化操作,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思想魅力的同时,更对“鸡兔同笼”问题产生新的探索欲望,以新的姿态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其他方法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解方程时,学生对于解2x-0.8=1这类题型常出差错。笔者设计了一个“解救x”的环节:要解救出x,先把“绑架”着x的2x当作一个整体,先不动他,把附近的目标0.8先消灭,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0.8;再来消灭“绑架”着x的“2”,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除以2,x解救成功。如此演绎,学生对解此类方程及更复杂的方程都能兴趣盎然,得心应手。
  三、幽默反问,为概念保驾护航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维特洛夫说过,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的第一助手,它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
  学习逐渐深入,学生掌握的概念不断增多,在概念的应用阶段容易产生混淆。例如,在解决 “周长”和“面积”问题时,时有学生因混淆二者而闹笑话。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圆形餐桌桌面的直径是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米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生1在解答最后一个问题时,用圆形餐桌的面积除以0.5。其他学生说生1错得离谱,他摸着头不明所指。笔者说:“原来你把餐桌的面积进行平均分割呀!难道这些人是坐在桌面上就餐的?”一句反问,生1马上明白自己出错的原因。同样在“圆”这个模块,在算车轮走过的距离时,有个学生用车轮的面积乘以车轮所转的圈数,笔者也反问道:“难道车轮都是平躺在地上滚动的?这会不会太高难度了?”
  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是由教师的语言决定的。恰到好处的反问,看似不作答,却在指导解题方法上暗藏乾坤。反问,能无形地引发学生思辨,高效地纠正错误,使其能精准地接纳解题方法,提高脑力劳动效率。
  高年级的概念教学若能适当借用修辞之力,不失时机地用修辞手法助力概念课堂,概念便能更加明朗、更加完整地展示其丰富的内涵。因此,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为概念课堂引进修辞,用修辞为概念课堂插上翅膀,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概念课堂的魅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