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学段学生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由于思维不全面而出现错误,这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纠错及引导,进而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错题是一种很好的资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错题反思能力,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利用习题中不同领域的错误进行“思”错,促进能力提升
  (一)反思选择题中的错误,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1. 概念理解不透彻,产生混淆。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但学生在学习概念的时候没能准确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导致在运用的时候出错。例如,甲乙两只相同的水杯,甲杯60克糖水中含糖6克;乙杯中先放入3克糖,再放入30克水,搅匀后,哪个杯中的糖水甜一些。很多学生因为马虎没有关注到30克是水,而不是糖水,更没有很好地分析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含糖率(糖水的浓度)来解答,导致认为应该选择一样甜。也有学生求的是含水率,但却不懂含水率越高越不甜。在这个问题上,笔者采取把答案变成问题让学生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两杯一样甜则说明什么,如果甲杯甜呢,如果乙杯呢?
  2. 负迁移影响。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受负迁移的影响,导致认知偏差。如“甲乙两箱苹果,甲箱里有苹果25千克,拿出它的后,这时两箱苹果的质量相等。乙箱原有苹果多少千克?”学生在解答这道题时就受到“甲乙两箱苹果,甲箱里有苹果25千克,拿出它的给乙箱后,这时两箱苹果的质量相等。乙箱原有苹果多少千克?”这道题的影响,导致认为前道题应该选择乙箱原有15千克。此時要引导学生反思两道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从中找到区分及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思路。
  (二)反思解决问题中的错误,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审题不认真。学生生性好动,有时在审题时没仔细读懂题意就匆忙下笔,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如这样一道题“小红一家三口人准备去旅游,每天计划支出情况如下:伙食费90元,住宿费260元,交通费60元;往返火车票共296元。如果外出旅游12天,至少应该准备多少钱?”学生错算成:(90+260+60+296)×12。笔者对学生纠错后,引导他们读题时要审清每句话的意思,读懂整个题目的含义,也就是外出旅游12天并不需要每天都付火车票钱,可以在“往返火车票共296元”这句话上做记号,便于自己在解答时引起注意。
  2. 数量关系分析不清楚。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没能分析清楚数量关系,没能准确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错误。例如“李阳的体重是36千克,比张佳重,求张佳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笔者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1回答:张佳的体重×+张佳的体重=36,根据这个关系式可以列方程解答。生2:根据信息“比张佳重”得出李阳的体重是张佳的(1+),所以张佳的体重也可以用36÷(1+)来计算。笔者随后让学生反思:如果是36×(1+)的话,题目需改成“李阳的体重是36千克,张佳比李阳重,求张佳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如果按36÷(1-)来计算,题目需改成“李阳的体重是36千克,比张佳轻,求张佳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像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错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反思这几个题目之间的本质区别,将单纯解题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二、利用课堂上的错误资源进行“化”错,促进学生发展
  (一)化错,从延迟评价开始
  在北师大版六上“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生认为不马虎有4个球没进,而淘气和奇思都只有2个球没进,所以应该是派他们中的一个去参加比赛。淘气罚球20个,进球18个;奇思罚球10个,进球8个;所以应该淘气去。但详细原因生却无法说清。此时笔者不急于否定,而是让有不同想法的同学来发表看法,生认为只要求出每个人进球的个数占罚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就能比。学生们在生的启发下,算出了进球率淘气>不马虎>奇思,此时笔者再让学生回头去思考生的发言,学生恍然大悟,在罚球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不能光看没进的球数。虽然生无法正确说出理由,但延时评价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化错,从不避讳错误开始
  学生出现错误其实是思维结点的暴露,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强化他们的反思意识。如:某校共有学生1680人,其中男生占全校人数的40%,要使男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50%,还要招多少名男生。多数学生没有关注到男生增加后的总人数“单位1”已经发生了变化,简单地列出:1680×40%=672(人),1680×50%=840(人),840-672=168(人)。但是有小部分学生提出:男生增加了,那么全校人数就不再是原来的人数了。此时撼动了那批“多数学生”,他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当学生意识到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女生的人数始终不变,所以得抓住不变量来突破。于是有了解法一:1680×(1-40%)=1008(人),1008÷(1-50%)=2016(人),2016-1680=336(人)。解法二:1680×40%=672(人),1680-672=1008(人),1008-672=336(人)。
  (三)化错,从耐心倾听开始
  凡事必有因,倾听其结果背后的想法,才能明辨是非。如六上“分数混合运算(三)”一课,学生读完例题后独立思考,笔者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九月比八月节约了,所以这道题的“单位1”是八月用水量,是个未知数。有的学生则由这道题的信息判断出八月的用水量多,九月的少。接下来笔者就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画,并想一想,找出等量关系……随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八月份的用水量-八月用水量的=九月的用水量,八月的用水量×(1-)=九月用水量。学生表示可以用方程解决这道题时,却有一个学生高高举起手说:不必用方程,可以用乘法来解决。他提出从图中发现八月比九月多了,那么八月份就是九月份的(1+)。所以这道题可以用12×(1+)来算。这番分析一结束,许多学生不禁感慨:“哦,原来是这样啊!”其实在这个地方学生转换了“单位1”,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成,正确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反思错误,并逐步修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逐渐养成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岱峰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