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宏观决策、中观设计、微观执行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材的编写精神。本文主要探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精神:一个中心、双轨路径、三位一体。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编写精神
我国从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中小学课程改革,其中的教材编写提倡“一纲多本”,即依据一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初版,2011年修订版),编写多套语文教材。较有影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上海版、中华版(本人主编)等,这些教材为繁荣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材编写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从2016年开始,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小学语文教材,并在浙江、山东、湖南三省部分小学进行试教、试用。从2019年9月开始,全国各小学统一使用这套部編教材(教育部组织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任总主编),也称“统编教材”。
编写、使用和研究教材,首要的是对其主要编写精神的解读和领会。笔者认为,部编教材编写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双轨路径、三位一体。试分析如下。
一、一个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十条具体的“教材编写建议”,它们是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认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提出“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据此,部编教材全心致力于提高学生读书能力这一编写的主导思想。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本套教材主攻读书!
1. 多读书。读书非常重要,读书的过程,读书的积累,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本身就是语文。读书首先要在“量”上做文章,以“量”取胜。课文当然是学生读书的最主要对象。除此之外,教材还编排了课文后的“阅读链接”“资料袋”,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以及新的栏目“和大人一起读”(1~2册)“我爱阅读”(3~4册)和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1~12册)等,这些为“多读书”提供了比以前各套教材更多的读书机会和途径。
2. 好读书。这套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读书的姿势、习惯和方法,在多种场合给予提示和落实,逐步培养学生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和良好态度,使读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和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本套教材规定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124首。诗词教学要做到“四不”:不要过多分析和交流,不要过多安排活动,不要过多思想教育,不要过多图片资料。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在读和背中,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语言美。如一年级上册第二篇阅读课文《小小的船》是一首诗,体现的是一种安静的、平和的气氛,所以不要安排过度的多媒体演示和过多的活动,要让学生静下来,读诗、想诗、背诗。从小学起始,就要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3. 读好书。这是关于本套教材选文的质量要求。本套教材选文有三个特点。
(1)文质兼美,具有示范性。教材所选文章大都主题清晰,结构鲜明,语言表达优美,堪称学生学习的优秀范文。特别是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2)文体配置,具有多样性。本套教材具有文体意识,使用不同文体的文章,如童话、寓言、神话等故事类课文,儿童诗、现代诗、古诗等诗歌类课文,还有散文、小说、文言文,以及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些文体在一个单元内有机组合,各种文体的比例合适,并适当增加了古诗文和说明性课文。
(3)名家名篇,具有文化性。教材所选文章大多都是中外著名作者的文章,大多保留了作者文章的原汁原貌,所以一般来说,本套教材的课文比以前版本教材要长而且有一定难度。
4. 读整本书。本套教材特意引导学生阅读长文章和整本书。一般的课文篇幅长度为:第一学段400字,第二学段600字,第三学段800字。超其字数则为长文章。本套教材涉及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比比皆是,特别是新的板块“快乐读书吧”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和方法。
由于阅读量增加,就要求适当加快阅读的速度。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狠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2019年高考的答题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这些信息,就是对提高阅读速度的一个急迫的警示。
二、双轨路径
部编教材的“双轨”包括三个意思:一是自主读与“和大人一起读”相结合,二是课内读和课外读相结合,三是读语文和读文化相结合。
1. 自主读与“和大人一起读”相结合。本套教材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但是,基于一年级学生读书的实际,一年级两册教材专门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旨在大手拉小手,发挥家庭里大人对孩子读书的亲子、引导、监督作用。
2.课内读与课外读相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了小学生课内外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和课外阅读的总量,要求如下:
部编教材上的课文、习题、其他材料的总字数大致如下:
可见,部编教材每册的总字数在16万字左右,纯课文字数大概为其二分之一,即8万字左右。这是课内读书的基本数量。根据初步的评估,课内读与课外读的字数比例要求是1∶5。课内阅读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小学生应该阅读的数量要求,必然要寻求大量的课外读书的途径。新板块“快乐读书吧”(1~12册)主要指向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3. 读语文与读文化相结合。本套教材既具有浓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味,立德树人,又明确提出语文元素的具体要求,语文味十足。这在本教材的版式、课文内容、教材配图、篇章页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语文要素的落实。教材语文要素主要是4个: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要素的核心是语言,它包括10个方面:从语言知识看,有“字、词、句、段、篇”;从语言能力看,有“听、说、读、习(习作)、写(写字、写话)”。小学语文要在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上下功夫,特别重视读、背、写。下面是一年级上册教材上反映语言表达格式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本套教材适当增加了古诗、古文的内容,编入古诗文 129 篇,占总数 30% 左右。小學一年级教材开始有古诗,三年级上册就安排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三至六年级编入教材的文言文有15篇。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个差异很大的话语体系,只有多读才能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为此,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小学特级教师郭学萍(美称为“长辫子老师”)进行了系统整理,并设计了“1+X”导读单。
以上文言文从上古的《诗经》到清人的诗作,从古风、北朝民歌、律诗到宋词元曲,均有呈现。此外,选文还涉及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两汉论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等诸多内容。古诗文博大精深,表达精炼,值得多读。
(2)文化要求的渗透。教材中的文化包括汉字文化、汉语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部编教材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三个回归:回归本源,回归经典,回归文化。例如,主要体现革命传统文化的人、物、事的课文有:《升国旗》《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
三、三位一体
1. 三维读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读书的目标,并促使三位一体,整合协调优化达标。要防止只顾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三分之一”现象。特别是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精心思考,精确定位,精准教学。要基于学生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抨击资本主义,而是感受童话的魅力。又如,《皇帝的新装》不是说皇帝愚蠢,而是映射自己,每人都会犯错。
2. 三方读书者。学生是读书者,教师和家长也是读书者,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共同构建一个“读书共同体”。而且,要使学生好好读书,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读好书。教师和家长好好读书,学生才能天天向上。本套教材的使用需要三方的积极努力和共同配合。为此,笔者主编了与部编教材配套使用的《三方阅读》丛书,为三方读书者提供了一个共同读书的样式。
3. 三种读书方式。读书有法,主要是精读、略读与浏览。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把课文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个单元可以全部是精读课文,也可以是由一两篇精读课文和一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从阅读的课堂教学看,提倡两种课型:A. 精读(教读)课。主要是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举例子,讲方法,便于学生举一反三。B.略读(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是学生自主的泛读和浏览。前者犹如数学课上的例题教学,后者犹如数学课上的练习题教学。
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这套语文教材比起以往的教材,更加注意课外阅读的延伸,但是阅读量还是不够。所以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一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1+X”“海量阅读”已经是大势所趋,而部编教材实际上也已经把延伸阅读部分纳入教学系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现有“1+1”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课内、课外的阅读量,争取做到“1+X”。
读书无定法,主张开放性、选择性、创意性读书。为此,部编教材进行了与之有关的多种练习设计。比如,在课文后安排多次“选做题”。又如,在“语文园地”里设置“我的发现”,以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特点和规律的创新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