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版”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教学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针对“部编版”初中名著阅读的新特点,提出上好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变“不愿读”为“我要读”的教学建议。此外,还提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策略,以及借助外力、亲子共读等具体步骤,以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关键词:新特点;名著阅读;阅读方法;指导实践
  作者简介:周琦,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2-0049-0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从而充实其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进行名著阅读的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成为教师教学探索的重要领域。
  一、“部编版”教材名著阅读部分的新特点
  与其他版本的语文课程教材相比,“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即改变了“名著导读”的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整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第一,从编排位置上突出其重要地位。在“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放在整本书的后半部分,教师与学生往往将其当作可有可无的附加内容。而“部编版”教材则把它放在第三与第六单元后面,凸显出它与其他教读与自读课文一样,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增设了“阅读指导”栏目。该栏目下分“阅读方法指导”“专题探究”与“自主阅读推荐”三部分,分别代替了“人教版”中的“阅读建议”“精彩片段”“点评”。从修改的内容上看,“部编版”教材重视“一书一法”,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为目的;“专题探究”区别于以赏析为主的“精彩片段”,更重视整本书的阅读。
  二、“部编版”教材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解决问题:从“不愿读”到“我要读”。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智慧的结晶,阅读多,好处也多。然而现状是,大多数学生的名著阅读量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学业压力大,功利思想重,非应试内容不读;受互联网的冲击,喜碎片化阅读,难以静心阅读长篇巨著;对名著缺乏基本了解,缺乏时间与精力,以致阅读停留在浅层。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前应先充实自己。“要给学生半桶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在进行名著阅读导读前,教师要先细读名著,补充相关的阅读资料,丰富对名著的理解。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和内容,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找到激趣点,从而拟定名著导读的教学方法。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每月至少开展两次名著导读课,且对待学生必读的每一部名著都尽量采用不同的导读方法,以勾起其阅读意愿。如《朝花夕拾》,可以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引线,利用学生对“美女蛇”的好奇,对百草园的向往,引入对《朝花夕拾》篇目的介绍,鼓励学生从原著中发现新的乐趣;《西游记》则借助影像资料进行导学,要求学生将“三打白骨精”的影视片段与原文进行比对,激发其阅读欲望;《水浒传》的导读可从情节入手,由易入难,以知识小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与情节,以胜负竞争为动力,“引诱”他们进入阅读,徜徉书海;《海底两万里》则可以以漫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描绘心中的“鹦鹉螺号”,画出作者的历险奇遇,引导学生化文字为画面,强化对文本信息的阅读探究欲望。
  2. 指导“如何读”:以阅读方法为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的阅读常常不得要领,将所有的文章都一一细嚼成为常态,但迫于繁重的学业任务,名著阅读成为任务,哪怕费了时间,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修炼内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成效往往不在于读什么,而在于怎么读。在紧张的初中学习之余,如果能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规划,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成效。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生搭建阅读框架,规划整本书的阅读进度;师生共同设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总目标,并细化分解成阶段性目标,教师还要注意设置阶段性阅读问题,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名著类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与泛读、略读与跳读、速读与选读、圈点与批注等,皆可一一尝试;重视摘抄,作好读书笔记,抓住阅读“共鸣点”;设立阅读小组,加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成专题阅读报告。
  第二,强化外力:亲子齐读,你我共谈帮阅读。要在课堂时间和在校时间内完成名著阅读,显然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借助学生的校外时间。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比如受应试教育为主的思想影响,部分学生家长将阅读课外读物视作“不务正业”的行为而横加阻拦;又如初中是学生自我意识萌发及通过书籍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勃发的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得不到适当指导与监督,就容易误入歧途,悬疑、暴力甚至色情的不良书籍便会乘虚而入。遇上这些情况,哪怕有再好的阅读方法指导,也起不了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地把亲子共读也列入教学实践当中,借助亲子阅读所具备的养成习惯、潜移默化、传递关爱、分享快乐四个固定优势,把家长变为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同盟者”“监督者”。
  第三,珍惜个性化阅读成果:重视保护学生的阅读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说法,教师对“部编版”教材名著阅读的指导应比以往更具自由度,允许学生有选择阅读的权利,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允许学生提出所有的疑问。
  3. 开展“1+X”群文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如果学生局限于教材所规定的必读名著,是必然达不到这个阅读量的。因此,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完成必读名著的阅读任务后,教师可尝试把教材中“教学——自读——课外阅读”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运用于名著阅读的指导中,即以课内必读名著为标杆,延展派生出一组作品的“1+X”群文阅读活动。
  进行群文阅读的探索过程是艰难的,首先要由浅入深,从单篇阅读延展到“1+X”群文阅读进行尝试。比如,在教授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要求学生补充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肖复兴的《母亲》、汪曾祺的《我的母親》等名篇,让学生剖析母亲形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尝试精读“一本名著”,拓展“多部作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从不同作品中进行异同对比,形成综合阅读见解,从而逐渐摒弃以往阅读教学时对文本片段的“单一赏析”与机械教学。
  三、结语
  使用“部编版”教材应当明确“读书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当作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但在探索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也是不少的:应试教育的负担仍然是学生难以专心阅读名著的最大难题,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与偶像文化对学生读名著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走进名著,爱上名著,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袁静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1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