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生关系是伴随教育活动而自然生成的一种关系状态。综观师生关系的争论和变革,大多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写出和输入的关系。教育“教人成人”和“育人成人”的本质被忽略,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需求被忽略,失衡、信任缺失等种种师生畸形关系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本文拟从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构建等方面作一个探讨。
  一、共生关系的内涵
  共生关系的提出始于生物学,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关系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犀牛和犀牛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为犀牛鸟提供了食物,犀牛鸟通过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虫帮助犀牛解除了痛痒,双方达成了互惠互利的和谐共生关系。
  教育这一特殊场域中生成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同于社会一般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可以和你、和他、和任何人发生、建立和终止交往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谁也不能离开谁而单独存在,没有了师就不存在生,没有了生师也将不复存在,生态视域下师生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理想状态。
  二、师生共生关系的特征
  共生关系被引入社科领域后,其内涵在与各学科的交叉研究中获得了创新和拓展,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本质没有变。
  1. 互惠共赢。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本质是互利,一旦互利的基础消失,共生双方的结构就会发生倾斜,失衡状态下一方逐渐走向消亡,共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当然,师生关系中的互惠不仅仅指物质、金钱上的互惠,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生存状态、精神以及情感上的互惠。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从与教师的交往中获得成长的动力和更好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教师的权益为代价;教师的成就同样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利益为代价。
  2. 责任共担。生命演化的动力是合作共生,合作意味着责任共担。长期以来,社会无限放大教师的责任,习惯于把学生的各种问题归结于教师。共生性师生关系认为教育过程中权责要清晰,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和规范学生的意识和学习,学生的责任是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履行自己的“学习自觉”。双方是均等的,任何一方推卸本该承担的责任,互惠的基础被打消,互惠的质量也就随之被消解。
  三、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
  共生是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理想状态的建立需要关系双方的塑造和支持,更需要处于社会化程度高的教师一方承担起共生关系环境的创设责任,努力为理想状态的形成提供生态环境基础。
  1. 角色认同。传统的“授受式”师生交往时期,学生处于信息的劣势,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优势明显,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度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同程度也高,师生的价值追求统一。随着信息的普及,学生在知识习得上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教师“知识象征”的身份被逐渐瓦解;教师为迎合大部分家长只看“升学”“分数”的目标与学生自我意识苏醒后的“兴趣”“理想”“自由”等观念的冲突,以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师生观念的分歧越来越大,导致师生互不认同甚至相互排斥。加之部分媒体局部放大一些负面消息,影响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都大幅度降低,出现教师职业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消极等现象。部分教师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不敢管也不想管,师生关系的异化越来越严重。
  教育是一门塑造生命的艺术,是需要教师倾心而为的事业,教师只有对自身职业价值准确认识并深深依恋,才能认真履行育人的职责,成为一名好教师,关心、认可、理解和尊重学生,在育人中遵循和而不同、异中求同,才愿意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地自我完善、学习和充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生在高效的育人过程中增强自身角色的认识,更好地调整状态以适应环境,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中,才能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坚定其职业信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如此良性循环,师生的自我价值都在互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互惠共赢的共生关系自然形成。
  2. 接纳唤醒。世界上不存在智力、能力水平和性格、行为习惯一样的人,正因为有了个性差异,世界才变得绚丽多彩。教育,不只是为了升学,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每个班级每个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或者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摈弃“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标准,包容、接纳学生的不完美,尽自己的能力去唤醒、鼓励学生,“为学生打开精神发展的世界,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自信而坚毅”。
  教师不但自己要接纳、包容学生,也要引导学生接纳同学。可以通过开展“我是独特的”“我能变得更好”“不一样的你我他”“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自我期望中找到自己,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当教师以一颗开放的心,接纳各类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意识时,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共生。
  3. 善用共情。小学生思想还未成熟,经验缺乏,且受知识和阅历的影响,其判断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可能显得幼稚和可笑。成人看起来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小学生看来可能是天大的事。如果教师不懂得共情,沒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洞察学生隐藏在各种言语和行为背后的需要,对学生的表达不耐烦而冷淡处之,或者只给予其简单安慰,没有做出有效的针对性反应,引起学生的情感失落,逐渐对教师失去信任,师生关系将疏远而失去共生效能。
  因此,教师要善用共情。当学生跟教师分享自己的快乐或碰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要摆脱“成年思维”,站在学生的视野去理解学生的言行,跟随学生一起享受他的快乐,或者帮助学生分析事件,引领学生走出事件,得到成长。与学生交流时,要运用合适的词语和方式恰当把握与表达自己对他的同情和理解,诸如“你的眼泪已经告诉我……”“你是想……”“你的意思是说……”等句式,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已经了解他的感受和行为,再通过诸如“老师相信你……”等话语,让学生感觉自己被信任、关怀、理解和悦纳,从而愿意亲近教师,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并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会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理解教师的言行。教师从学生的回应中感受到自己工作被理解和被尊重,心里的满足感促使其更用心教育教学。由此,便架起了一座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从而建立和巩固了师生间的共生关系。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1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