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目前多数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其中,任务是由教师指定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运用著名的设计思维方法论,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主动寻找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此过程,探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构建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设计思维;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0-0104-03
  Teaching Model Analysi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based on Design Thinking Method//ZHANG Jing, Kim bokyeong
  Abstract In the university 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 at present most learning methods are task-oriented learning. In the basics, the “task” is proposed by 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s not fully explored out. This paper uses the well-known design thinking method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ers, allows learners to actively seek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reatively solve problems. Through this process, ex-plores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Courses, and builds a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design think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ea-ching model
  1 前言
  隨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为了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变革趋势,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这一核心素养,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通过开设此门课程,让大学生扎实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助力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但在实际教学中,在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数是机械地按照教师指定的问题任务去被动学习,对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会在哪些地方、哪些环境用到这些信息技术工具,并没有主动思考,这会导致他们不能有意识地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
  2 设计思维方法
  设计思维发源于设计界,但现在被各行各业借鉴,并得到灵活运用。设计思维最初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总结出的一套包括创新探索的方法论体系。D-school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也是具有普遍知识和文化的通才[1]。从概念上讲,设计思维是指灵活和反复运用观察、分析、计划、测试等的过程和方法,这意味着它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解决问题的领域[2]。通过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可以设计或制作出新的、之前并不存在的物体,或者设计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框架。由此可见,设计思维是基于课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
  从教育的观点看,设计思维可以指学生在选定的课题或任务中,持续不断地把非结构化的问题过程结构化;同时,学生之间共同构思想法、梳理思路,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相互之间激发思想的火花,从而可以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设计思维五阶段模型
  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为了运用设计思维,开发出设计思维的五阶段模型,即共感、定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试验品、试用。这五个阶段大体上是按顺序进行的[1],但在实施过程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上一个阶段,或者在同一个阶段反复地进行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在此过程中,人的识别问题能力、整理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具体每个阶段的内容如下所述。
  共感  共感在设计思维方法中处于最基础的阶段,它通过借用民族志学中的方法论,通过访谈、观察、现场体验等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感同身受,达到与调查对象共感的目的,最终掌握调查对象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与问题相关的个人需求[1]。这一阶段的最终目标就是识别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点。
  虽然共感是模型的第一阶段,但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只有真正做到共感或共情,才能真正掌握人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物品。
  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阶段,主要是根据共感阶段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陈述,最终确定问题。这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后续的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试验品的开发。
  提出解决方案  此阶段,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主要是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法,各自提出大量丰富的想法,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集体的智慧最终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开发试验品  开发试验品阶段,是根据头脑风暴法找出的解决方案,开发试验品,试验品可以是物理性的设备模型,也可以是使用手册、使用指南之类的文书方案。试验品是根据解决方案开发出来的初级产品,因此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反复地试用、改善,最终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产品。
  试用  试用阶段,按顺序操作的话,是最后一个阶段,此阶段是在实践中检验试验品的质量和功能,根据反馈,不断地修改、试用、再修改、再试用,不断反复地重复过程。
  4 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和实例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为核心目标的。计算思维最初受到瞩目,是在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不仅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而且在数学、工学、科学领域,是利用技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一种能力[2]。她还认为,计算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思维,它通过约简、变换、嵌入和模拟过程,以适当的方式陈述问题[3],使一个看起来很困难的问题转化成可以操作的问题解决方法。由此来看,设计思维和计算思维目标是一致的,都指向问题解决。因此,可以将设计思维方法模型应用到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鉴于上述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模型过程,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要求,笔者认为,基于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以4~5人小组合作的形式,从识别问题开始,经过定义问题,使问题明确化,再通过小组内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案,再通过开发试验品,最后试用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访谈、体验,与调查对象达到共感而感受到的真实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给的假想问题。正因为是学生在真实的现实中主动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这才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改变现状的动力,最终,识别问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动画效果的制作。本章基本的操作学习完后,为了能让学生对演示文稿进行个性化设计,笔者应用设计思维方法的教学模式,按以下步骤开展教学。
  识别问题  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在讲解了“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操作点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作业,以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最终要完成制作一个演示文稿作品设计指南。如最近有要参加演讲比赛的高年级同学,每个小组选择几个选手进行访谈,找到他们在制作演讲文稿时遇到的问题。
  定义问题  定義问题阶段,主要是小组每个成员根据第一阶段的访谈结果进行小组内汇总并综合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把同一问题进行归类,最终确定问题。这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直接影响后续的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试验品的开发。
  “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小组作业中,每个小组针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小组内成员讨论、分析、汇总,找到在制作演讲文稿时会遇到的几个真正的问题,如好的图片、视频素材从哪儿寻找,参考模板来源途径都有哪些,等等。
  提出解决方案  提出解决方案的阶段,是把大脑中即刻的想法和思路与小组成员共享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头脑风暴法,各自提出大量丰富的想法,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通过集体的智慧最终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小组作业中,小组成员针对第二阶段得到的明确的问题,各抒己见,激发思想的火花,尽可能多地提出想法,并记录在贴纸上,最后由组长汇总,找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解决方案。
  开发试验品  “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小组作业中,试验品应该是演讲文稿的设计实用指南,这种设计实用指南可以帮助大家在制作文稿时尽快地解决素材寻找问题、配色问题、字体问题、模板使用问题等。
  试用评价  试用评价阶段,是在实践中检验试验品的质量和功能,根据试用结果反馈,修改、再试用、再修改、再试用,不断反复地重复过程。也就是说,为了得到更好的作品,在实践中,第五阶段和第四阶段要经常多次反复,才能确定最终产品。
  “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小组作业中,把开发出来的文书方案返回到第一阶段要制作演讲文稿的同学进行试用,针对试用反馈结果,进一步修改文书方案,以期展现更好的结果方案。
  本文中“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课题完成后,学生不仅对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动画设计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文稿“如何进行个性化设置”“在制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都会印象深刻,后期自己做演示文稿时会轻松地把作品做出来。通过五阶段的教学模式的展开,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增强了对学习情境的投入;小组内成员共同构思想法,出谋划策,促进了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以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为核心目标,从计算机具体的知识技术教育向信息技术素养转变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开发的设计思维方法模型与计算思维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运用设计思维模型去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可以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思维融入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的识别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打开一个新的思路,但国内相关的理论成果还不成熟,实践经验还比较薄弱,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丰富理论和实践领域。本文提到的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d.School)? ????? ??[J].?????????,2015,15(4):97-108.
  [2]???.???? ??? ???? ? ??? ??? ???? ?? ??? ?? ??[J].??????????,2015,21(1):455-467.
  [3]韩法旺,毛素龙.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9):250-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2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