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和培养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创设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环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枯燥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激发兴趣;生活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种学科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培养能力的基础。对于数学这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更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莫过于“生活化教学法”。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且失去数学的意义。运用“生活化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好手段。
  一、“生活化教学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生活化教学法”就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再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把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熟练掌握和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实践能力,还给学生营造了发挥创造的空间,这正是“生活化教学法”的独特之处,能够真正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二、“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高质量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创设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对学习新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小场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如在教学《积的近似数》这节课中,先与学生聊天,利用他们喜欢小动物这一特点,聊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喜爱的小动物有哪些,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动脑汇报。聊到小狗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狗对人们有哪些帮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知识积累说出,狗可以看家护院,可以陪伴孤寡老人,在牧场可以帮助牧民放牧,可以给盲人引路,说到可以帮助警方侦破案件时,教师提出新问题:警犬是怎样帮助警方侦破案件的?学生会根据平时的了解说出是用鼻子闻气味,这样就涉及到本节课的新知识内容:狗的嗅觉细胞到底有多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急切地想得到答案,会自然地与教师配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三、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常常是零散的,没有顺序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唤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兴趣,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生活化教学法”。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数学结合,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学习任务,其实是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实际问题时,会引起学生的熟知感,他们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学生对中国结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中国结是用丝绳编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收集到的多种多样和不同颜色的中国结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看着五颜六色的中国结非常开心,然后又播放有关中国结的歌曲,学生通过歌曲中的内容了解了中国结的含义,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学生特别想亲自动手编织漂亮的中国结,带着高兴的心情计算出编一个中国结到底需要多长的丝绳。这时,教师将其中一个中国结拆开,学生直观地看到编一个中国结需要0.85米的丝绳,然后再拿出7.65米的丝绳,提出例题:这根丝绳能编几个中国结呢?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会积极思考问题。在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中,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小组内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探究出了单位换算法、运用除法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的性质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下,师生共同总结出:运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解决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最简单,学生的学习问题迎刃而解。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展示,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收到事半攻倍的效果。
  四、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接轨
  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课堂上无论掌握得多好,如果课下不加以巩固,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更别说运用。所以,课后练习不能忽视,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使学生通过实际的练习感悟新知、巩固新知和运用新知。在设计练习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在《小数乘法》的整理复习中,布置学生课下分小组用同样多的钱去超市购物,并作好记录,回来与大家分享。课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购物种类、数量和单价进行汇报,并进行小组讨论。哪组用的钱多,哪组买的东西好,哪组剩下的钱多,哪组买的东西物美价廉,哪组买的东西用途最大,动笔计算一下钱有没有“丢”。重点汇报每组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是運用了我们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还要汇报运用课堂知识在购买物品中的经历、感受以及新发现,总结出此次购买物品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活动,会全身心地投入。丰富的练习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学生获得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活动经验。
  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只专著于书本知识的掌握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会失去教育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笔者以“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精心设计了一次“课外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及应变能力。将此次活动的中心内容及活动后的反馈布置给学生们,全程路线及活动过程交由学生们自行组织安排。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带上笔和本,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由学校出发共同来到体育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喜悦的心情。欢呼雀跃之后,由班长带领同学们列队、分组、布置成员的任务,正式进入活动课的状态,一系列活动安排做得井井有条,有模有样。接下来全体学生各司其职,全部快速地投入到收集、探索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两个小时的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按时回到学校,在班级中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将这次活动内容进行最终的整理。最后,每一组将此次活动中的收获及不足一一向大家做了汇报。通过各组的汇报,最终总结出:本次活动中学生们将从前学过的统筹、方位、数对、估算、解决问题等知识运用于活动中,将这些知识结合在一起完成了这次活动。这次课外活动,学生们收获很大,运用所学过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综合和运用等能力。对于个别不足之处,学生们也做了精心的反思。总之,收获满满,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和深入开发教材资源,让“生活化教学法”落户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体会、探索数学的奥秘,把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最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5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