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太极拳、武术、龙舟等中国传统运动得到了更多宣传,太极拳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更多关注,同时,福建省教育厅公布高中会考考试说明时首次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体育科目的必考内容,更是掀起了学习太极拳的热潮。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相关概念,阐释太极拳进小学体育课堂的积极意义,进而提出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策略,希望对于广大师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太极拳;小学体育;概念;意义;策略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同时,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推手训练、套路动作、锻炼要领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还可以在攻防格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传统太极拳有许多流派:陈式、杨式、吴式、和式等,各个流派之间既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又具备自己的特点。而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引入小学体育中的太极拳为“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二)小学体育教育目标
小学体育教育是针对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运动锻炼的教育,它有着实践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同时,也教授锻炼技能、卫生常识、体育文化、运动精神的内容。
让小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学会基本的运动技巧和成套动作,了解保护身体机能的基本常识等等,这些都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
二、 小学太极拳教学现状
目前,太极拳进小学体育课堂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部分小学生对太极拳的认知不够,而部分学生则通过网络视频、家庭教育、体育课堂等方式了解太极拳,学习太极拳招式。但是,也有学生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当前学生对太极拳认识不足,对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清晰,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比较模糊,缺乏主动练习太极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校对太极拳的文化和理论教育不够深入,停留于表面,导致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介来了解这项中國传统体育运动。二是因为太极拳教学地位不高,由于太极拳教学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而学校又缺乏专门教师,所以一般小学不会将其列为体育教学的首选内容。三是因为开展太极拳体育课程的教学只重视技能操练,并且以一个学期为周期,时长较短,教学缺乏连续性。
三、 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课程的积极意义
(一)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明确提出“小学体育课程应当将教学重点转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上,使体育教学成果惠及全体学生”的观点。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体育运动内容的选择也显得十分重要,学习太极拳可以通活气血、内外兼顾、以静制动对于增强体质有很明显的作用。
不仅如此,篮球、排球等都是属于比较激烈运动项目,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和经验的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在激烈运动当中受到损害,而太极拳却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一缺点。
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太极拳也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心性。由于太极拳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它不是通过一学期的短暂学习就可以完全掌握的,在长期的锻炼磨炼中学生的毅力。
(二)传承民族文化,宣扬优秀传统
太极拳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其中涵盖着深厚的古典哲学文化和深邃的中医药学理论,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较为难以理解,但是以太极拳作为载体,在哲学和中医药学方面启蒙学生,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引进太极拳,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
例如,体育老师在教学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述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沿革历史、代表人物等,学生可从中体验到太极拳中蕴藏的生命观和整体观,让他们对生命、对自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学生在太极拳课程中受益,他们便能更有动力继续学习,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他们学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继承太极拳,甚至创新太极拳的相关理论和套路动作,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扬者,有益于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被更多国际友人认可和肯定。
(三)丰富体育课堂,提升学生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更有兴趣和热情进行体育运动,从而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太极拳走近小学体育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堂,还可以成为一项体育特色,学生在小学阶段大多是学习跑、跳、投、掷等基本技能,太极拳教学不仅可以改变这种单调教学的现状,还可以更好地促使体育教师加强太极拳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譬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可以作为课程主要内容,也可以作为课程辅助内容,以多种形式丰富体育课堂。当其作为课程主要内容时,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前热身运动避免肌肉拉伤和关节损伤,课前热身应该控制在7~10分钟左右。而后,则开始正式的太极拳学习,因为小学生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较长时间,所以每次教授的动作不宜过多,以“搂膝拗步”这一动作为例,教授应该多示范、多纠正,而不是一笔带过,太极拳学习时长至少需要30~35分钟。在剩余的约10分钟以内,教师则需要同学生一起温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且点评学习成果,可利用游戏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注意力在课程最后得以集中。
四、 太极拳应用于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策略
(一)优选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开展相关培训
太极拳教师是否专业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成果的优劣,专业的体育教师教习的动作更规范,设计的教学规划更科学。 一方面,学校需要对本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筛选,优选教学经验丰富或者富有潜力的教师,组织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因为同行者之间的讨教往往更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本校体育教师资源充足却缺乏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时,可以派遣体育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深入学习,可以邀请专门的培训机构到校培训,还可以组织地区教师相互学习和钻研。后续阶段,优选体育教师并开展相关培训之后,则亟须筹建专门的太极教学小组,可以分为备课、教授和评估小组。备课小组负责目标的设计、整体的规划、内容的安排;教授小组负责实际课堂教学,对太极拳操练技能有较高要求;评估小组则负责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需要具备数据处理技能。
(二)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分段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制定具有长远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
横向上制定教学目标,是指小学生最终达成全面的和谐发展,可以在体能体质、运动技能、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绪控制等多方面分别定标,评估学生在每方面的进步与不足;纵向上制定教学目标,是指根据实际学情以不同的周期为一阶段而设计目标,例如学期目标、学年目标等;交叉向制定教学目标,则是指将横向、纵向方法相结合,汲取二者优点,使得制定出来的体育教学目标更具立体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以纵向制定教学目标为例,在太极拳学习的初始时期,教师主要应该以教授套路动作为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当教学进入成熟阶段,则要注重调整学生的呼吸、节奏和步伐,让他们在以静制动的学习中修身养性;太极拳教学步入最后时期,小学教师需要检验教学成果,评价教学结果,既可以检查学生的体育锻炼,又可以为下阶段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谨记不可以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要有耐心、细心地去教学,分阶段、有步骤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构建合理高效课堂,营造生动有趣氛围
太极拳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细心的过程,要想做好太极拳进小学体育课堂的工作就离不开高效、有趣的课程教学。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有较高的灵活性、变通性,调动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传统的动作学习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用小学生比較能接受的方式纠正他们的动作;可以利用特制的太极拳动作分解绘本进行教习;可以利用视频影像教学;还可以利用一些小奖品鼓励学生。
同时,生动有趣的体育课堂离不开游戏教学。例如,击鼓传花、正反口令、报数跑、攻城、手足球、骑马篮球赛等都是很好的游戏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又能够促进太极拳教学。但是,体育教师需要注意避免游戏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要选择违背体育学科性质特点和技术难度过大的游戏,应该选择符合小学生体能体质和心理特点的游戏。
(四)渗透体育运动精神,培养学生意志品格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该教授学生套路动作、运动技能,还需要在无形之中渗透体育运动精神,可以利用太极拳代表人物的案例,让学生得到收获,还可以运用现代体育运动员的真实事例,令学生切实感悟到他们的精神品质。如此一来,小学生也会在故事和案例中得到鼓舞,建立起对太极拳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以此推动下一阶段的教学。
例如,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毕生精力钻研太极拳,讷于言而敏于学,并且他刻苦自强、谦逊明德、尊师重道,堪为一代大师的典范。在体育课堂中讲述一些太极拳大家的学习历程,概括他们的生平事例,令学生思考他们具备的精神品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触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陆少文.太极拳走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177.
[2]李士鹏.太极拳在乡镇小学校园中的开展及发展对策研究:以崇义中心小学为例[J].运动,2019(2):62-63.
[3]周永红.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体育师友,2018,41(3):9-11.
[4]张敏安.文化强国战略下太极拳进焦作市中小学课堂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郑细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8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