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思维照亮数学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发展思维、提升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具备了数学基本的逻辑特征,既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趋势内容,又有严谨的数学公式、定理概念推理论证过程,因此研究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策略
  一、 前言
  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从《标准》中可以看出,数学教学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猜测、验证和推理等能力,因此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二、 注重数学观察,启动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必须要先启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对思维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动脑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是帮助学生培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数学课堂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从观察现象开始逐渐探索数学的本质。
  以《1~5的认识和加减法》课程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识数字和掌握计算的逻辑,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1~5的排列顺序,知道哪个数字在第几位和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基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考虑,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而不是简单地将结论提交给学生,更不能让学生对1~5的计算死记硬背。一方面,在知道数字在第几位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应积极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帮助学生对1~5数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一家五口在同一张图片上,从左到右分别是:小红妈妈、小红爸爸、小红、小红爷爷、小红奶奶,然后让学生从左到右进行数字的排列和对应,小红妈妈对应1,小红爸爸对应2,以此类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数字关系以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从左边数小红的爷爷排第几或从左边数小红排第几,然后再调转方向,从右边数,小红的爷爷排第几,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形成1~5的位置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在1~5的加减法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计算的逻辑,在观察过程中找出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可以采用小木棍、小红花等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演示的过程从而找出计算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逻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将1~5以內的加减法直接背诵来进行计算,这种方式看似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但是依靠死记硬背而不是在观察中形成的计算思维,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危害会逐渐显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向学生进行特殊的说明和讲解,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 注重联想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生的联系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去动脑思考,避免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等靠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求知,去发现数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数学学习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章节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错误,主要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关系记忆不清楚,只能应付常规的简单图形,遇到复杂图形及其周长关系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入思考与研究。如在长方形、正方形边长关系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记忆时总会出错,将长方形对边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记忆混淆,导致学生计算和后续学习出现了一系列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是如何的?善用思考和想象,了解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思考如何将正方形“拉”成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整个过程,教师也可以演绎这个过程,将一个边长为4cm的正方形的上下两个边都延长2cm,会形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通过多种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联想和想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记忆混乱而造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失误。
  四、 注重引导质疑,提升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想象以后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质疑,通过质疑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数学学习知识的了解和需求也明显提升,对数学不明白、不明确的地方也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的形式让学生不敢也没有时间提问,导致学生不懂的地方越积越多,一旦出现成绩波动学生容易对自己丧失信心,成绩一落千丈。此外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习惯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成为课堂的主要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己的思考能力。
  以《四则运算》为例,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在加减乘除计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括号)进行计算。小学生已经习惯了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在拿到新的算式也会按照传统顺序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引发学生质疑的角度进行考虑,设计教学内容。如24+24+24÷3=?教师可以先提供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大部分会得出24的结论,其计算的逻辑是(24+24+24)÷3,符合学生传统的计算模式和逻辑,而教师给出答案为56,与学生计算结果不同自然会引发学生的质疑,这里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56的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而不是直接公布计算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寻,有了56的正确结论,学生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寻找计算逻辑,经过合作交流,大部分学生会形成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的计算逻辑,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得出答案以后教师还应继续地引导,列举出24×2+24÷2=?的算式,提供正确答案60让学生去分析这一结果是如何做到的,学生们自然会逆向推理先算24×2然后再算24÷2,二者结果相加。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去思考和质疑,帮助学生探寻正确的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再将四则运算的法则向学生进行展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乘除时,应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让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顺序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注重总结归纳,升华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一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归纳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对数学内容进行回溯,加深对数学内容理解和认识,形成自身的思维导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和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课程教学中,这一章节的内容比较繁杂,涉及了面、棱、顶点、面的形状、棱长、公式及其推导的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普遍反馈比较难,在理解和记忆方面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正方体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而长方体需要长宽高同时扩大N倍才可以得到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的结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学内容按照相同点(面、棱、顶点)和不同点(面的形状、棱长、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总结和归纳中加深对二者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然后在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公式,了解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建立起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的认识,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进行分析与逻辑推理,将涉及的计算内容归纳起来,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力。
  六、 总结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注重思维培养的客观规律,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逐步过渡,启动、发展、提升和升华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思维培养过程中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通过数学思维导入、联想想象、质疑再到总结归纳,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朝中.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36.
  [2]刘来贤,高娟.浅析数学思维和数学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239.
  [3]丁路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25):62-63.
  [4]陈朝中.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36.
  [5]杨士永.小学数学教学中學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64-65.
  [6]方俐.关于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应用和理性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76.
  作者简介:林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乾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0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