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稿)的规定,也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点。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人具有终身发展的可能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家校共育——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专业辅导教师互相学习教育并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可利用的资源环境系统,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以案例为线索,来探讨家校共育的模式和内容。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和家庭都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同样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学校联合家庭共同培育学生,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教育者的重视,家校如何共育,携手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在传统意义上,一般会认为家校共育,就是联合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接收来自家庭和学校两个机构的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单向的指向学生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2010)認为,人具有终身发展的特性,而且是一个能动的自主的个体,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又进一步促进积极的主观体验[1]。所以家校共育应是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方教育因素互动互助共同教育,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系统,学生在这样的一个系统环境中受到影响和熏陶,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发展。
  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现,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如果辅助以对学生家长的辅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与,学生则能产生显著转变。故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索家校共育模式意义重大。现以几例笔者的实践案例为线索,提出几种以学校为依托的家校共育模式以供探讨。
  一、学生心灵成长社团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的社团为核心,辐射联接家长、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通过建立学生心灵成长社团-家长兴趣小组-班主任、教师成长小组等团队,共同成长,使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形成闭合的良性环境资源,让学生在这样的良性资源环境下主动、自主改变,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学生的心灵成长社团。该社团成员产生可以是自主报名,班主任推荐,前提是家长要同意并支持。社团的带领人或者辅导教师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辅导教师;社团的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团体游戏、沙盘游戏、绘画等;社团的活动内容以心灵成长为主要内容。
  (二)家长兴趣小组。该小组的成员均是学生心灵成长社团的孩子家长。该小组的带领者是学校心理专业辅导教师和优秀班主任。活动形式多样化,如心理沙龙,读书会,团体游戏、沙盘游戏等。内容以心灵成长、亲子教育为主要内容。
  (三)班主任、任课教师成长小组。该小组按照级部分成若干小组,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带领,以及外聘专家进行辅导和培训,形式以体验式活动为主,并辅以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内容为心灵成长,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艺术,教师如何读懂孩子等。
  (四)实践案例。在社团中有一名小学三年级的男同学,名字叫小亮(化名),班主任反映小亮有很多行为问题,如上课有时趁老师不注意会跳窗跑到室外(教室在一楼),顶撞老师,与同学打架,不完成作业等。当班主任将小亮在学校这些行为反映给家长时,家长只会采取打骂的方式,甚至有暴力行为,譬如,脱光他的衣服用皮带打,其结果是小亮的不良行为越加严重。从心理学角度,不良行为的背后往往根源是不良的心理在作祟。
  小亮参加心灵成长社团后,带领者动员他的家长参加家长兴趣小组,经了解小亮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很辛苦,小亮经常是放学后一个人在家,父母要到很晚才能回家,带领者发现小亮的父母本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在对待小亮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发泄自身情绪的倾向。其父母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后,对小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均有转变,同时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得到解决,父母的心理也越加成熟和健康。
  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形式是以心灵成长小组活动为主,有专家的培训,以及一些体验活动等,小亮的班主任也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她班主任工作艺术得以提升,自身心理也得到成长,指导家长也更有方法,与学生交流时更能关注到学生的内心。
  过去传统的单一找家长的方式,对于类似小亮这样的孩子效果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这也困扰着家庭、困扰着学校教育。家校共育,多方互动,实践证明这是良策,小亮的问题很快就有了奇迹般的转变,这得益于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优质的环境系统,从而促进了小亮的转变和发展。
  二、由学校牵头在社区建立家庭教育辅导站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社区资源纳入教育体系当中,成为良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家长到家庭教育服务站寻求帮助更方便,辅导站相对于学校会让家长感到更加私密和安全,在心理上要比到学校更加放松。
  (一)家庭教育辅导站介绍。站长以及辅导老师均由学校相关领导及心理专业辅导教师担任,场地设在社区,管理人员由社区服务人员来担任。在服务站可以开展家长讲座,家长沙龙,家长读书会等活动,更多的是为家长提供个体咨询指导服务。服务站定时对家长开放,家长需要个别服务可与辅导老师单独预约,讲座,沙龙,读书会等会通过学校相关网络平台通知给家长,家长自主报名,自愿参加。
  (二)实践案例。小芳的父母均是知识分子,母亲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父亲在一家国企业做高管,由于小芳在学校表现不好,他们觉得很没有面子,不愿意去学校。在社区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站,对于像小芳父母这种心态的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服务场所。小芳,班主任反映上课不能注意听讲,有时玩一样东西(如转笔刀)会玩上一整节课,不完成作业,也不完成其他老师交给的任务,小芳与同学关系也不好,还经常骂人。小芳的父母向家庭教育辅导站的指导老师寻求帮助。经辅导老师了解到,他们夫妻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意见也不一致。由于社区服务站的私密和安全感,小芳父母进多次到辅导站寻求帮助,包括夫妻关系问题、小芳母亲的心理问题,小芳父亲的教育观念问题等。经过一段时间辅导,他们夫妻关系得以改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同时班主任也推荐小芳在参加学校心灵成长社团,在活动中团体的动力使小芳感受到被包容和支持。通过这种家校共育,家长、教师协同发展,小芳在家庭和学校均感受到被接纳、被爱、被尊重,她的不良行为逐渐减少,上课也能有多一些的时间注意听老师讲课,老师交给的任务也基本能完成,这表明小芳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在完善和形成。   三、由学校牵头成立心理爱好者联合会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更加开放,参与的人员更加广泛。
  (一)心理爱好者联合会模式介绍。成员组成有家委会成员、学校分管领导、班主任、心理专业辅导教师等。家委会成员负责征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的困扰问题,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协调工作,班主任负责一些常规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心理辅导老师负责进行心理专业方面的指导。活动形式可以在网上活动(如微信群),也可以是实地座谈活动。活动的宗旨是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二)实践案例:小启和小航(化名)的父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理爱好者联合会。小启和小航是双胞胎兄弟,他们的父亲想通过参加联合会活动,学到心理学知识和更多的教育孩子方法。哥俩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父母用同样的教育方法教育兄弟俩可结果却不同,哥哥小启处处都表现优秀,如学业成绩、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等,而弟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如作业马虎,注意力不集中。哥哥和弟弟同时学绘画,哥哥的画画得非常好,而且兴趣浓,弟弟画得不好,也没有兴趣,最终放弃了,弟弟甚至出现了口吃现象。针对这个案例,心理专业辅导教师做了详细了解,原因出在兄弟俩虽然是双胞胎,但心理类型却相反,哥哥内向,弟弟外向,哥哥细腻,弟弟粗犷。在哥俩的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均欣赏哥哥的类型,以哥哥的标准要求和改造弟弟,使弟弟处处受困,特长和潜能不能得以发挥,自已弱项时时与哥哥的强项相比较,弟弟也愈加自卑。把小航问题根源与家长分析,并进行了相关指导,家长也做出了改变,采取不同方式对不同的两兄弟,而且对弟弟也多鼓励,弟弟热情爱交往的特点逐渐得以展现,口吃现象没有了。这样的联合组织,适合具有主动学习愿望的家长,对于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非问题性的案例资源,通过普及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特长、潜能发展很有帮助。
  家校共育的模式很多,培育家长的形式也很多,如开展家长讲座等;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形式也很多,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进课堂,家长义工等。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模式,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育环境系統,学生生活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助于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侯玉波译.Christopher Peterson.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3
  [2]曹瑞.积极心理品质:核心素养的DNA[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4):25-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3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