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科学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一堂完整的科学课可以分为三部分:导入、授课、小结。在一节40分钟的科学课上,导入的时间虽然不超过5分钟,但是它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导入过程,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进入课堂保持最佳状态,但是若设计不当,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的导入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科学课堂导入的设计原则及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导入;初中科学;方法;原则
  
  中国有句话叫做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还能够让教师增强上好一堂课的信心。一方面从以学生为主体,另一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在这两个方面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为了使得新课标下的导入更加有效,教师在设计导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 導入的科学性
  初中《科学》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是目前的科学教师几乎都不是科学专业出身,相反的,化学专业、物理专业、生物专业出身的科学教师占据了大部分,他们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所接受的是分科教育。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自身专业知识储备较为单一,以致在课堂导入中会出现偏失。比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中《光的反射》这一课的导入中,曾听到有一位老师以乒乓球撞击黑板被反弹来模拟光的反射现象,但是却忽略了乒乓球的整个运动路线是弧线,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若要直观地表现出光的反射这一现象,用激光笔进行模拟实验即可。
  二、 导入的可接受性
  导入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能不能接受,如果设计的导入内容是学生所陌生的或者难以理解的,那么整个导入的效果就会变质,也不利于接下来新课的开展。在七下科学《惯性》这一课中,教师们通常喜欢把惯性实例作为一堂课的导入素材,但有时却忘了去筛选素材。比如:将“打棋子”作为惯性实例进行口头导入就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打棋子这项活动,所以脑海中缺少画面。相反的,如果采用公交车的启动和刹车作为导入素材的话,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学生,选择一些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进行导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导入的简洁性
  导入的最佳时间是3~5分钟,若超过5分钟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后面的课堂效率。导入要简单明了,目标性强,直奔主题,因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需要。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单纯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有趣,这样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也让学生在导入的情境中忘了学习的目的。比如:在浙教版七下科学《重力》这一课的导入中,有很多老师会用“三个苹果”的素材来引入新课,“三个苹果”中的第一个苹果是夏娃的苹果、第二个苹果是牛顿的苹果、第三个苹果是乔布斯的苹果,用此素材进行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但是这个兴趣有一部分是课堂外的,如果教师在导入中不注意导入内容的精简性,一味地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将故事延展开去,那么不仅会耽误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学生的听课效率也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导入中应注意张弛有度,保证导入内容的简洁精炼。
  四、 导入的正面性
  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社会,而科学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积极向“善”的影响。所以在导入时,所言所行都应该倡导出科学的正面性。
  基于以上的四个导课原则。在实际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新课标为准本文得以总结出有以下对新课进行导入的有效策略。
  (一)多媒体导课
  相关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在通过不同感官获得知识时,在大脑中的吸收比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视觉的吸收比率为83%,听觉仅有11%,而嗅觉和味觉分别为3.5%与1%,剩下1.5%则为触觉接收知识的比率;单独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能记住25%左右,仅通过听觉能记住15%左右,但若把两者结合接收信息则可以记住65%。这项研究结果的数据表明人类学会利用多种感官结合以收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教师能利用各种文字、不同的声音与图像等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能够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成为其获得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惯性》这一节课中,要利用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导入,若教师单纯靠语言描述,那么学生也只能通过听觉来获得这些知识,但是吸收比率只有11%。而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动画来模拟演示这些惯性现象,再配上教师的讲解,效果就会更佳。
  (二)实验导课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而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比较喜欢的也是实验课,因为在实验课中学生会对其产生浓烈的兴趣,并能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而在参与实验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自身思考迸发出许多新奇的想法,并以此进行创新。在《力的存在》的导入中,利用塑料瓶做了一个小实验,从而导入了力。当塑料瓶单独放在桌子上时,是没有力的;当教师用手去捏瓶子时,瓶子的形状发生了形变,这就是力的作用。再比如《惯性》一课中,为了导入惯性的概念,教师利用了一个演示实验进行导入:一个空杯子上盖了一块硬纸片,在硬纸片的上面放了一个鸡蛋,迅速将纸片抽出,发现鸡蛋没有被抽出,而是直线导入了杯子中。在解释这个现象的过程中导入了惯性。在实验导课的过程中,由于科学实验生动直观,所以教学效果也极佳,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三)问题导课
  在进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再对其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这也是科学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提高科学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更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参与到课堂上来,主动去思考问题。问题导入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例如在初中科学《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当中,教师根据其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可以通过询问一些问题来达到目的,例如为什么有句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为什么天上会下雪和下雨?菜刀为什么会生锈?湿手为什么易触电?……这些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不能解释清楚,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演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将学生带入一个充满魅力的科学世界当中,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目标与动机。   (四)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课
  利用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内容进行导课,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但在实际生活当中,生活经验时对时错,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错误经验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更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机械运动》这一课的导入中,先展示一张动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片里面哪些物体在运动,哪些是静止的。之后将学生们的答案和正确答案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从而引出了參照物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回答问题,结果却错了,带着这种疑惑,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去听课。
  (五)诗句、谚语、俗语导课
  利用诗句、谚语或俗语导入新课可以增添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并能够拉进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比如:在七下科学《月相》一课中,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等诗句进行导入,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画出当时看到的月亮,从而引出月相。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教学课堂,既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满美的意境当中培养,又可以避免一味讲解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而造成令学生烦躁的课堂。
  (六)社会热点导课
  当代社会的热点内容无非就是“非典”“禽流感”等病的流行,可以将这个社会热点内容作为初中科学课程《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导入素材,由此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将科学与社会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让他们打开关注世界的窗口,进而关注自然与生命甚至关注人类的发展。再如:在《太阳系》一课中,可以利用NASA官网发布的九大行星中冥王星的去留这个社会热点进行导入,从而引出行星以及太阳系的其他物质。
  以上的例子说明,利用合适的社会热点进行导课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促使学生发现科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它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
  (七)猜谜积分导课
  猜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分赛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提高课堂积极性。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导课,也是提高课堂气氛和效率的一剂良药。比如在《常见的动物》这一课中,可以采用适当的谜语,如“远看芝麻洒一地,近瞧黑驴驮大米,成群结队走四方,齐心团结力量大”(蚂蚁)等关于动物的谜语或猜动物儿歌。课堂中学生先是以小组为单位猜谜,猜对一个积1分,分数最高组给予相应的奖励,之后教师利用这些动物谜底顺势引出动物这一主题,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注意力得以集中,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科学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目标与内容特点,对学生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同时,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兴趣中提高,既能够学得轻松,又能够学得扎实。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就会在这方面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自己,就此形成学习科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吴乃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与教学技能培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丽.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数理化学习,2009(8).
  作者简介:朱燕,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