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本作者,不能为了“简介”而“简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语文课堂中,一般是在文本学习的开头,或者是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老师会对所学文本的作者作一番介绍,我们常看见的是投影屏幕上出示作者的画像,再有一段文字的简介。举一个例子,教学古诗《题西林壁》,在揭示诗题后出示对诗人苏轼的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学生读一读这一段简介,就进入古诗的学习环节。当学生读完后,是不是就真的对作者了解了呢?其意义也许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教学效果有待商榷。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作者,如果只是为了“简介”而“简介”,白白挤占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没有发挥作者简介应有的教学价值,这需要我们加以反思。下面,不妨来看看两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做法,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先从陶渊明的“咏菊”诗及唐代诗人“咏牡丹”诗中分别品味出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紧接着——
  师: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但是,也有人却独爱莲花,谁——(出示周敦颐像)
  生(齐):周敦颐。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周敦颐的简介。(出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为官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这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周敦颐是哪里人?
  生:湖南人。
  师:第二,周敦颐开创了什么学派?
  生:宋明理学。
  师:你们可能没听说过“宋明理学”吧?不要紧。你们应该听说过这两个人,孔子、孟子,知道吧?
  生(齐):知道
  师:2000多年前,孔子和孟子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学派——儒家学派。儒家学派看重仁义道德,看重君子美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是,儒家学派后来慢慢衰落了,看重仁义道德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北宋的时候,出了一个人,谁——
  生(齐):周敦颐。
  师:是的,周敦颐开创了宋明理学,复兴了儒家文化。慢慢地,仁放道德、君子美德,又一次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最核心、最持久的價值观。你们说,周敦颐厉不厉害?
  生:厉害。
  师:好,我们来看第三个重要信息。周敦颐做过官,老百姓是怎么评价的?
  生: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千万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八个字,可以说,字字千金啊!我们一起说——
  生(齐):清正廉洁,爱民如子。
  师:这样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样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什么要写《爱莲说》呢?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爱莲说》。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针对作者简介,王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一读而过,而是在学生读完后帮助学生提取其中有意义的信息,这实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者周敦颐的认识,在头脑中能留下最有价值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的记忆。其次是对于学生不清楚的内容进行补充,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还引导学生对于作者周敦颐人格及人品方面的感知,了解他的内心本性,这其实是为学习《爱莲说》打下了“伏笔”,进行由人及文之间巧妙的过渡,为接下来文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说,对于作者的简介,王老师没有走过场,而是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的提升。再来看广东名师彭才华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对于词人辛弃疾的介绍别具匠心。(出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这是辛弃疾同一时期的作品。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猜猜这首词大概和什么有关呢。
  生:战场,打仗。
  师:好!你们说是战场,老师尝试着表现这种感觉。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圈画一下,看哪些词传达了这样的感觉。(激情诵读)
  生:挑灯看剑、吹角连营、麾下、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弓……
  师:果然是战场,果然在拼杀。不过,如果我们稍细致一点读读这首词,你认为这是在真正的战场上吗?
  生:不是的,因为是“醉里”!
  生:还有“梦回”。
  生:最后还有“可怜白发生”,诗人已经老了。
  师:一个白发的老人,为什么在梦里还在想着战场呢?
  (出示辛弃疾简介)辛弃疾,爱国词人,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他一生为抗金不懈努力,却不断受到排挤,被贬到江西农村达长18年之久。这18年,国家仍然未能统一,许多百姓的日子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两首词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师指名读,全场肃然)
  师:为什么诗人在梦里还在想着战场?
  生:他希望把金人赶走,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生: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希望国家早日统一。
  师:不仅是在睡梦里梦到战场啊,这个一生都在梦想恢复中原的词人,直到临终的那一刻, 还含着最后一口气,奋力喊道:“杀贼,杀贼……”
  师:此刻,我们想象一下,当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看到眼前的这一户人家,日子如此安宁祥和,其乐融融,当他提笔写下《清平乐·村居》,(出示书法作品《清平乐·村居》)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在这一片段中,作者的简介内容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简介的内容阅读了解,深入品悟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又加深对词句的内容理解,在想象中随着诗人走进词作创作时的美好境界。这样的教学,就是合理地将作者简介作为教学的有机资源,拓展学生对词作背景知识及词人人生境遇的认识,为学生的情感升华创造必要的条件,课堂实际的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说,这里的作者简介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两则案例片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作者简介也是教学的有效资源,应该与教学流程合理地整合到一起,凭借简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积累,开拓学生的眼界,打下文本学习的基础,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触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充分的重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5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