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温室冬春草莓高效栽培技术简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中纬度地带,北纬41度5分43秒,东经121度7分37秒属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平均为540~640毫米。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锦州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为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年无霜期为172天,适合各类蔬菜种植。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业,锦州市发展了近百亩冬春季大棚草莓采摘园,为市民提供了新鲜的果蔬和居家就近游玩的去处。
  一、品种
  目前主栽品种:白草莓、(黄心)牛奶草莓、红颜九九、幸香、章姬。以上品种主要从丹东东港引进,近几年又经过筛选提纯,形成锦州特有的改良品种。
  二、茬口安排
  一般辽宁地区9月初温室定植,12月下旬上市。这期间北方新鲜水果奇缺,平均市场售价70~80元/公斤,亩增收2.5~3万元,采收期可延长7月,每亩大棚可收入10万元,生产草莓效益高。
  三、栽培技术
  1、育苗
  春季3月末~4月初将草莓原苗栽到育苗床里,育苗床土壤以沙壤土为最好,做70厘米寛、10厘米高平畦,在畦一侧巨床边10厘米,每隔33厘米栽一株。每亩用原苗800~1000株,每株原苗可以扩繁16~20株生产苗。苗期注意少施化肥,施用生物菌肥。注意防治炭疽病。锦州地区一般生产上集中育苗,多数生产户直接购买生产苗。
  2、定植前
  新棚:温室内施足底肥,以有机肥、菌肥、有机钙肥为主。每667平方米将100公斤有机肥,75公斤钙肥,500公斤菌肥混匀施在20厘米深的床土中。3年以上旧棚:应该在8月高温季节高温闷棚进行土壤消毒,然后再按新棚步骤进行。
  3、定植
  做床高25厘米,宽85厘米,定植时间9月5日~10日。株距17厘米,小行距10厘米。定植后浇足水,之后沟内灌水至床高度2/3。
  4、定植后遮光管理
  定植缓苗5~7天后,此期间用70%透光率的遮阳网遮阴15天。晴天9点—16点,阴、雨天不遮阴。但算作遮阴天数。
  5、扣棚时间
  扣棚时间10月1日~15日。关键是降低棚温到最低。要把前底脚、二道风口、顶风口开到最大,夜间尤为重要。(下雨天关上,晴天马上打开)
  6、压前底脚时间
  连续4~5天时间早晨低温在3~4℃将前底脚埋上,过几天早晨最低温度3~4℃,夜間关上风口,白天拉到最大。
  7、扣棚后温度管理
  营养生长8~25℃;花期8~23℃;膨果期8~26℃。
  8、扣棚后湿度管理
  营养生长60~65%;花期、膨果期70%,一般40~45%为宜。
  9、扣棚后肥管理
  第一遍肥在草莓现蕾30%左右冲施钙肥加红糖。每亩用3公斤钙肥(含钙30~35%)加7.5公斤红糖。15天后冲施N、P、K=18:18:18复合肥每亩3~4公斤。膨果期冲施水溶性高钾肥4~5公斤/亩或酵母菌肥20公斤/亩。冬至~五九当大棚10厘米土温低于10℃,草莓根系处于半休眠状态,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都减半,这期间施肥要“少食多餐”。浇水要“少浇频浇”。否则会出现“肥炎症”。冬至以后冲肥浇水都要在晴天早晨进行,不降低地温,还能提高地温。粪肥的搭配应该是三遍生物有机肥一遍高钾冲施肥。这样既能提高果品的品质,(糖度、亮度、硬度)又能提高地温。冲肥时间间隔为13~15天一次。
  10、扣棚后授粉管理
  10%植株开花放蜜蜂,每亩放一箱即可,整个生长季节更换一次蜜蜂。
  11、扣棚后植株管理
  去除老叶、分蘖,开花前保持一个心,开花后保持2个心,不超过3个心;疏花疏果,白草莓、红颜99、章姬,每个心不超过3个果。
  12、扣棚后虫害管理
  主要害虫:斜纹夜蛾、地老虎、小菜蛾、红蜘蛛、白蜘蛛、黄蜘蛛、白粉虱、蓟马。
  防治:斜纹夜蛾、地老虎、小菜蛾用氯虫苯甲酰胺类药(康宽、战神、七彩阳光);飞虱类用联苯菊酯类药(啶虫脒、吡虫啉);
  蓟马用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
  蜘蛛类用苦参碱2号混联苯肼酯;生物防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发捕食螨。(胡瓜钝绥螨)整个生长季释放捕食螨3~4次。捕食红蜘蛛、蓟马、粉虱。
  13、扣棚后病害管理
  主要病害:白粉病、细菌性烂果、灰霉病、炭疽病。病害管理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白粉病:物理防治;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控制氮肥施用量,防止徒长;及时除去老叶、病残叶将其深埋。化学防治;定植前打杀白粉病醚菌酯,棚内挂硫磺杀菌灯预防,用乙嘧酚磺酸酯、乙嘧酚、奥丰源熏蒸结合药剂凯津、嘧菌酯交替用。
  细菌性烂果:草莓花柄、果柄发红用药效果好的乙蒜素混噻唑锌。
  灰霉病:控制温室湿度45%,发病结合用药凯津、健达都。
  炭疽病:多发生茎基部,发生用咪鲜胺500倍混噻唑锌400倍混有机硅2500倍灌根,30斤药液灌800株。
  (作者单位:121000辽宁省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7328.htm